马丁路德我凭什么敢顶撞教皇
北京比较好扁平疣医院 http://m.39.net/pf/a_8812972.html 马丁·路德:我凭什么敢顶撞教皇? 前言 年1月3日,教宗利奥十世发布训谕,将拒绝撤回《九十五条论纲》的马丁·路德逐出天主教会。 要知道,在中世纪的欧洲,哪怕是国王那样的权势,在面对教皇逐出教会的绝罚时,有时都不得不臣服。其中最出名的要数被迫吞下卡诺萨之辱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此外还有英格兰的无地王约翰、亨利八世,以及为基督教世界收复耶路撒冷的腓特烈二世。 ▲马丁·路德 所以,马丁·路德作为一位天主教徒,并且还是一个以天主教为业的修士,神学教授,为何选择顶撞教皇呢? 主观上来说,他认为自己并未做错。 首先,他认为教宗错了 要解释这一点,就先来看看马丁·路德拒绝撤回的《九十五条论纲》是什么。 《九十五条论纲》即《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赎罪券简单来说,即教徒通过购买教会售卖的赎罪券,可以救赎教徒自己犯下的罪过,以期望得到上帝的宽恕,死后的灵魂得以升入天堂。这一切是因为,教宗告诉教徒,圣经上写明,上帝大赦的权力交给了教宗。 但马丁·路德并不这么看。他认为赦免之权只在上帝,教皇无权赦免任何罪债,提出“唯独信仰!唯独圣经!唯独恩典!”的口号,他力图以真诚的信仰来取代虚伪的善功,以《圣经》的权威来取代教会的权威,以上帝的恩典来取代教皇的专制。 《九十五条论纲》就是阐述上述思想的一份“大字报”。不过和后世引申出的更多意义不同的是,他当时将《九十五条论纲》钉在维滕贝格教会门口的初衷,仅仅只是征求各方学术的辩论。 ▲路德张贴《九十五条论纲》的大门 这里提一句,马丁·路德有个人设,即辩论狂魔。而维滕贝格教会大门的功能就如同大学中的公告栏。所以马丁·路德当时可真没有想要掀起影响欧洲历史深远的“宗教改革”。 其次,马丁·路德还有一个性格,用俗话来说就是认死理,不崇拜权威。这源于他年轻时在其母校--图林根的埃尔福特大学--接收到的教育。一方面,他在这里认真学习了注重实证的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另一方面,学校的教授也教导学生不要盲目崇拜权威。 所以,既然他认为教宗说的没有道理,自然是不会轻易服软的。正如他所言:“如果没有书面证据以及清晰理性的学识来说服我,我无法也不想撤回任何言论。” 最后,他对于现实生活的观察,也令他相信教宗做错了而他没错。那么他看到了怎样的现实呢? ▲利奥十世 罗马教会的腐败! 说回引发这一切的“赎罪券”。其实它也并非教宗利奥十世的发明,而是已延续两个多世纪了。只是,教宗利奥十世“这一届”做的太过了。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年发布金玺诏书后,帝国内有7个位高权重的选帝侯,其中一位是美因茨大主教。但可真别把这个岗位看的太神圣。利奥十世就将美因茨大主教的位置高价卖给了勃兰登堡的阿尔布雷希特。 利奥十世的上一任给他留下了一个“烂尾”项目:圣伯多禄大殿,俗译圣彼得大教堂。利奥十世要加快建设进度,急需大量资金。所以他将美因茨地区兜售赎罪券的权利交给了阿尔布雷希特。 ▲位于梵蒂冈的圣伯多禄大殿 阿尔布雷希特承诺,这笔赎罪券的钱,一半用来帮忙筹建圣彼得大教堂,剩下的一半用来还欠款。因为他为筹集这笔贿金时,向当地银行家族富格尔家族借了一大笔钱。 不得不说,此时包括阿尔布雷希特在内的赎罪券贩卖者,个个是优秀的营销高手。不仅一个罪行可以用赎罪券抵消,过去所有罪行、未来即将发生的罪行都可以用赎罪券来抵消,甚至活人还能帮助死去的人买赎罪券。而诸如耶稣生前睡过的稻草,什么古代圣徒用过的驴缰绳之类的商品,也堂而皇之进入“宗教市场”。 当然,修教堂仅仅是个幌子,敛来的钱更多是被用在教会利益集团的奢靡生活中。 ▲黑死病(欧洲中世纪大瘟疫) 中世纪欧洲战乱不断,黑死病流行,导致大量男人死去,女的无以为生只能进入修道院,依附于教会,所以当时教会成为藏污纳垢之所。据说马丁路德有一次去罗马汇报工作,路上听大家说,任何一个修道院下,都埋藏着婴儿的尸骨。而他也亲眼看到,罗马城的妓女多如牛毛。 以上种种,让马丁·路德非常失望,他认为教会亟需改革。而教会改革的声音,其实自一个世纪前爆发的胡斯运动开始,就没断过。马丁·路德也说,“我们都是胡斯派。” 胡斯最终被罗马教廷判决为异端并以火刑处死,这一点马丁·路德不可能不知道。所以马丁·路德做出拒绝的选择,不仅仅是主观上对教宗的行为不认同,还因为他有身后有支持他的力量,即他敢于这么做。 那个身后的男人即当时的另一个神圣罗马帝国选帝侯——萨克森领主智者腓特烈。 ▲腓特烈三世(年1月17日-年5月5日) 首先,腓特烈认可马丁·路德 年,他在其官邸所在地维滕贝格创建维滕贝格大学,并聘请马丁·路德主持学院。腓特烈虽然没有放弃天主教,但他支持教会改革的内容,而且他也明令禁止赎罪券在其管辖境内售卖。 其次,对于萨克森选侯,教宗利奥十世和当时刚刚被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查理五世都必须高看一眼。 在上任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去世后,腓特烈是最被看好成为下一任皇帝的。但腓特烈主动退让,并推选了查理五世。腓特烈对查理五世来说,既是威胁,又有恩情,自然得好生供奉着。 而对于当时的教宗来说,在选举最初,相较于西班牙的查理五世和法兰西的弗朗索瓦一世,他本就支持腓特烈。另一个更为关键因素是,教会的财富,来源于广大的天主教地区的信徒。但当时面临着巨大的外患:“天主孝子”法国和伊斯兰的奥斯曼土耳其眉来眼去许久。凝聚天主教势力,特别是权势很大的腓特烈自然不好得罪。 ▲弗朗索瓦一世(法兰西国王) 最后,除了腓特烈的支持,他的主张也得到了部分德意志地区的贵族和平民的支持。 一方面,得益于当时印刷业的发展,马丁·路德的主张被迅速传播。另一方面,正如胡斯运动也包含着地方诸侯寻求自治权的动因,素有罗马教廷的“奶牛”的德意志地区,当地贵族们自然也希望借马丁·路德获得更多利益,平民们也希望借此少交点税。 于是,在马丁·路德去往接受审判的路途中,大批支持者自愿随他前往,路上竟然汇流为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腓特烈鉴于胡斯就是被罗马教廷诱骗而最终被烧死的,他还派了卫队保护马丁·路德。 教宗面对马丁·路德对其权威的挑战,虽然有种种考虑,但将他逐出教会的态度,还是得有的。年1月3日,马丁·路德被逐出天主教会。 后来,在马丁·路德在回维滕贝格的路上,腓特烈还是担心他被捕,于是派人佯装将马丁·路德绑架至安全地区。而马丁·路德也借此隐姓埋名,用德语翻译圣经,宗教改革逐渐展开,并间接促成了三十年战争的爆发。 :《中外战役大辞典》《外国军事人物辞典》《世界近代史辞典》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saerwaduo.com/ssswdcy/12305.html
- 上一篇文章: 世界烟草史一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