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千城丨王阳明与哥伦布是同时代人
白癜风治疗用什么方法 https://m-mip.39.net/nk/mipso_7588856.html 我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冲动,想讲一讲与王阳明同时代的西方人,很少有人这样讲,但没有关系,因为我们都有好奇心。 王阳明生于年,年去世,享年57岁。 对于王阳明来说,公元年是人生的“中点”,这一年他29岁,往后恰好还有29年的人生。 公元年是一个标志性年份,在此前后欧洲的冒险家、航海家开始“地理大发现”,往后的年,世界成了大国崛起的舞台,先后出现了9个世界性的大国,最早是葡萄牙、西班牙,后来是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最后是日本、俄罗斯和美国。 如果站在世界史的角度,同期中国无大事。 世界异常喧嚣,而中国平静地有点窒息。 王阳明是“海边人”,他出生在浙江余姚,当时属绍兴府,现在属宁波市。 余姚面向杭州湾,外面是东海,再外面是麦哲伦命名的太平洋。 浙江余姚-《中国历史地图集》 王阳明的出生地和生活年代,都容易让人想起和他同时代的欧洲人,比如葡萄牙人麦哲伦,麦哲伦生于年,比王阳明小8岁;比如意大利人哥伦布,哥伦布生于年,比王阳明大21岁。 哥伦布(比王阳明大21岁) 麦哲伦(比王阳明小8岁) 公元年前后,中国和欧洲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精神风貌,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年)在《尼赫鲁世界史》中说: “对于当时的中国和欧洲,你可以做这样的比喻:中国是一个有教养的中年人,喜欢平静的生活,不热衷于新的冒险,不喜欢打乱规律的生活,忙于研究古典文化和艺术;而欧洲则是个毛头小伙子,桀骜不驯,富有激情和探索精神,渴望到各处去冒险。中国不乏美妙动人之处,然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我们现在还无法一下子理解尼赫鲁的比喻,假如我们花点时间了解一下当时的欧洲和中国,就会认同尼赫鲁的说法。 让我们从欧洲开始。 欧洲人对海洋的兴趣,很大一部分源自对中国的兴趣,这要从马可·波罗说起。 马可·波罗生于年(比哥伦布早约年),这一年,忽必烈率大军灭了大理国,改大理国为元朝的云南行省。又过了25年,蒙古人灭南宋,元朝统一中国。 马可·波罗和书画家赵孟頫(-年)同一年出生,马可·波罗晚两年去世。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可以在时间上对马可·波罗作一个定位。 马可·波罗生于威尼斯商人家庭。为了寻找商机,到处奔波,哪里能赚钱,就奔向哪里。17岁时,马可·波罗跟着父亲和叔叔前往中国,当时还没有苏伊士运河,苏伊士运河通航要到年,马可·波罗从威尼斯进入地中海,然后横渡黑海,再经过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来到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再进入波斯湾,绕过霍尔木兹海峡,进入印度洋,通往中国的海路就畅通无阻了。 马可·波罗来中国时,元世祖忽必烈在位。马可·波罗到过元大都(北京),还到过西安、开封、南京、镇江、扬州、苏州、杭州、福州、泉州等许多城市,在中国前后有十几年。 后来,马可·波罗回到威尼斯,在威尼斯与热那亚(哥伦布的家乡)的一次海战中成了俘虏,在狱中,他口述在中国的旅行经历,由别人记录,这才有了《马可·波罗游记》。 虽然后世有许多争议,甚至怀疑马可·波罗是不是真的到过中国,但《马可·波罗游记》对欧洲的影响力毋庸置疑。马可·波罗这样描述中国:“黄金遍地,美女如云,绫罗绸缎应有尽有。”欧洲的商人、冒险家再也坐不住了,他们心中升腾起无法遏制的欲望,必须尽快去东方,去掠夺那儿的财富。 欧洲冒险家的心情,像极了金朝皇帝完颜亮。北宋词人柳永《望海潮》中说“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完颜亮读到这首词,顿生向往之心,再加上有宠臣告诉他,南宋刘贵妃“绝色倾国”,完颜亮再也坐不住了,“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他写了一首豪情满怀的诗: 万里车书一混同, 江南岂有别疆封? 提兵百万西湖上, 立马吴山第一峰。 人性是相通的,日子过好了就会招人惦记,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中国丝绸就是西方上流社会的奢侈品,古罗马人愿意用一斤黄金换取一斤上等丝绸。自从张骞出使西域,以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贸易线路就是畅通的,当时东西方贸易的大宗商品就是丝绸。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将这条贸易线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称很快流行开来。 马可·波罗时代的欧洲非常落后,没见过世面,当时欧洲餐具以陶土、金属或者木头为材料,当第一批中国瓷器运抵欧洲的时候,色彩明丽、千姿百态、质地坚硬的中国瓷器让欧洲人爱不释手,在上流社会引起轰动。 除了丝绸和瓷器,东方出产的香料也是欧洲人的最爱。香料是调味品,原来的欧洲饮食淡而无味,自从有了香料以后,欧洲人开始享受美味大餐。欧洲人沾上香料以后,欲罢不能,胡椒、肉豆蔻、丁香、肉桂和生姜的需求激增,贸易商从中赚取了巨额利润。 因此,对于欧洲人来说,《马可·波罗游记》不是单纯的游记,而是一部关于财富和东方生活方式的启蒙作品。欧洲人开始“睁眼看世界”,由此在各个领域,欧洲开始巨变。 去东方!去东方!去东方! 可怎么去东方呢?本来可以走马可·波罗的老路,但年奥斯曼帝国攻陷了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土耳其人扼住了东西方贸易的咽喉。欧洲人被逼无奈,开始寻找海上线路,持续年的大航海时代正式拉开帷幕。 年,哥伦布出生在热那亚的一个工人家庭。受《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哥伦布十分向往印度和中国,“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哥伦布相信“地球是圆的”,相信通过大西洋不断向西航行,就能够到达印度和中国。哥伦布到处推销他的信念,先后游说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王室,寻求赞助,但大家都认为哥伦布是一个江湖骗子。 哥伦布处处碰壁,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地圆说”在当时还只是猜测,相信的人不多; 二是传统陆上贸易线路有许多既得利益者,他们垄断东西方香料、丝绸、瓷器、茶叶贸易,日进斗金,大发横财,对他们来说,如果真的开辟出海上新航路,绝对不是一个好消息。 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 (-年) 功夫不负苦心人,世上总有识货的主。 年,哥伦布43岁,开始时来运转。和哥伦布同年的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相信他的计划,于是,哥伦布扬帆起航了。哥伦布有三艘帆船,还有女王写的两封信,一封给印度君主,一封给中国皇帝,哥伦布从西班牙出发,一路向西,经过30多天不见陆地、不靠岸的航行,同年10月12日,哥伦布终于抵达西半球的第一块陆地,这是一座长约13英里,最宽处约6英里的珊瑚岛,哥伦布将它命名为圣萨尔瓦多(意思是“神圣的救世主”)。 10月12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被美洲许多国家确定为“美洲发现日”,西班牙则定为国庆日,可见这一天对西班牙历史的里程碑意义。 哥伦布并不清楚他究竟到了哪里? 他一直认为,他到达了亚洲的东部边缘,圣萨尔瓦多应该是日本群岛的外围岛屿,于是他把附近的岛屿称为西印度群岛,称岛上的土著为印地安人。这些土著非常落后,还处在新石器时代。 印地安人吃了没有文化的苦,他们生存繁衍了无数代的岛屿,要由外来的入侵者命名,或者这些岛屿原来是有名字的,但历史不是胜利者书写的吗? 哥伦布横渡北大西洋 哥伦布的认知误差实在太大, 忽略了整个北美大陆和北太平洋 伊莎贝拉女王选择相信哥伦布,她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虽然,女王的初衷是希望找到通往亚洲的海上通路,以取代葡萄牙人已经拥有的绕过好望角通往亚洲的航路,哥伦布没能到达亚洲,阴差阳错,意外地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欧洲和美洲,两个隔绝的世界从此联结起来,印地安人倒了大霉,不光失去了家园,种族差不多也灭绝了,上帝是站在西班牙这边的,随着美洲黄金的大量流入,西班牙国力大增。 就大航海来说,哥伦布还算不上先驱。 欧洲航海竞争是从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的,但两个国家的想法不同,葡萄牙人相信,向东航行,能够更快地到达东方;西班牙人相信地球是圆的,向西航行,可以更快地到达东方。 一开始,葡萄牙人占得先机。 年,葡萄牙人发现了非洲最西端的佛得角。这个发现,让葡萄牙人更加坚信,可以绕过非洲到达印度。 年,葡萄牙人迪亚士绕过了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终于到达印度大陆。 到达印度以后,葡萄牙人继续向东方进发。年到达马六甲,年到达中国。 对于葡萄牙来说,有一个严重的失误,他们把麦哲伦拱手让给了西班牙。 麦哲伦是葡萄牙人,出生在一个没落的骑士家庭。10岁时,父亲将他送进王宫,成了王后的侍童。年,26岁的麦哲伦加入阿尔梅达的远征队,阿尔梅达是葡萄牙第一任印度总督。麦哲伦先后到过东部非洲、印度和马六甲等地,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 麦哲伦在东南亚参加殖民战争期间,获得了更多的地理学知识,他慢慢知道,在东印度群岛(亦称香料群岛)的东面,依然是广袤的大海,麦哲伦猜想,大海的对面就是美洲大陆。基于这样的知识和信念,麦哲伦开始计划环球航行。 33岁时,麦哲伦回到家乡葡萄牙。 他向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年)游说他的计划,曼努埃尔一世认为,既然已经开辟出绕道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就没有必要再开辟经大西洋的新航线了。 麦哲伦非常失望,他掉头来到西班牙,游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年),他献上一个自制的彩色地球仪,卡洛斯一世认为他的想法非常大胆,也非常靠谱。 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 (-年) 年,在卡洛斯一世的支持下,麦哲伦有了船队,一共5艘船,名船员。到这个时候,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开始不安起来,他害怕麦哲伦一旦成功,会让西班牙势力超过葡萄牙,于是他派人制造谣言,离间西班牙对麦哲伦的信任,同时派出间谍和刺客混进麦哲伦的船队,伺机破坏,并准备暗杀麦哲伦。 不管怎么样,年8月10日,麦哲伦的船队还是出发了。船队顺利地穿过大西洋,这一次到了南美洲,麦哲伦继续向南航行,经过一个狭窄的海峡(后来命名为“麦哲伦海峡”),进入了太平洋。 “太平洋”是麦哲伦命名的,因为和大西洋相比,它显得非常平静。 从出发到进入太平洋,麦哲伦船队用了14个月。在此期间,一艘船沉没了,一艘船开小差跑了,现在只剩下3艘船了。进入太平洋以后,麦哲伦向西北方向航行,又经过天,麦哲伦到达了菲律宾群岛。 在菲律宾,麦哲伦卷入当地部落之间的战争,死在乱军阵中。 麦哲伦死了,船队中的“维托里亚号”继续西行,经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年回到了西班牙。 麦哲伦船队出发时有名船员,回到西班牙的只有18人。这些人九死一生,极度疲劳、虚弱,人不人,鬼不鬼的,连亲人也认不出他们的模样了。 但不管怎么样,“维托里亚号”带回来数量可观的香料,当时一把新鲜的丁香可以换取一把金币,不仅抵销了探险队的全部费用,而且还大赚了一笔。在巨额利润的驱使下,有无数探险家愿意追随麦哲伦的足迹,忍人所不能忍,舍命相搏。 麦哲伦环球航行图 因为麦哲伦成功的环球航行,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获得了巨大的回报。 卡洛斯一世出生在公元年,他建立起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现在提起日不落帝国,一般指19世纪的大英帝国,实际上,大英帝国只是“老二”,比大英帝国早年的西班牙帝国才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 卡洛斯一世骄傲地宣称:“在朕的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 冒险家和航海家是用特殊材料做成的,在茫茫大海上,他们面临着人类生理和心理极限的严峻挑战。 甲板上的生活异常孤独、乏味,一连几个月看不见陆地,木制帆船犹如天地之间的弃儿,巨大的不确定性等待着他们,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 在茫茫大海上,食物和淡水的补给是大问题。当时没有冷冻食品,更没有罐头食品,肉制品用盐水浸泡在木桶里,很快腐烂了,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储存的面包生出许多小虫子,淡水一天一天减少,最后变成臭哄哄的浑浊的绿汤。 麦哲伦船队在太平洋上漂泊了多天,无法补充任何新鲜食物,最后连变质的食物都吃光了,为了活下去,船员们开始吃船桁上的牛皮,由于风吹、日晒、雨淋,牛皮硬得像石头一样,要放在海水里浸泡四五天,再放在炭火上烤好久才能咽得下去,最后牛皮也吃光了,船员们还吃过木屑。 变质的食物和淡水,很容易导致疾病,尤其是坏血病。一旦得了坏血病,手脚肿胀,牙龈出血,最后牙齿脱落,身上如果有了伤口,很难愈合,很多人因此死去。达·伽马从印度返航时,坏血病夺走了三分之一船员的生命。要到年,英国医生林德(-年)才发现坏血病是由于缺乏新鲜水果引起的,现在我们知道,实际上是缺乏维生素C。英国探险家库克船长(-年)第一个相信林德的判断,他的船员没有一个死于坏血病。 与王阳明同时,欧洲的野心家、商人、航海家正在万死不辞地寻找去往东方的新航路,驱动他们的并不是什么崇高的理想,而是利益,包括贸易的利益和掠夺的利益。 好了,现在让我们回到中国。 其实,中国人航海比欧洲人早,动用的资源也更多。明成祖朱棣曾经委派郑和七下西洋。 郑和生于年,比哥伦布、麦哲伦要早约一个世纪。他是云南人,10岁时,明朝大将蓝玉平定云南,郑和被带到南京,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当小太监。从年开始,到年在印度去世,郑和七下西洋。 跟哥伦布、麦哲伦相比,郑和的船队非常豪华。 永乐三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有长44丈、广18丈的大船62艘,随行士兵2.8万人。郑和航海期间,共建造大小海船近艘,船场遍及全国各地。永乐年间,明朝海军拥有战舰艘,其中巡逻舰艘,南京龙江船厂有大型主力舰艘。 南京宝船厂遗址公园 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断言: “年前后,中国海军也许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其它亚洲国家,甚至可能超过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乃至超过所有欧洲国家海军的总和。” 郑和七下西洋路线图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郑和的足迹主要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最远到过东非和红海。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欧洲航海家完全不同,欧洲航海家的目的非常明确、具体,就是要掠夺东方的财富,并进行军事殖民。比较而言,郑和下西洋的目的非常混沌,甚至压根儿说不清楚。 有可能是,为了宣扬大明王朝的国威,“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有可能是,为了安抚东南亚诸邦,“宣德化而柔远人”; 有可能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明成祖朱棣有一样心病,他抢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而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心里不踏实,一直想找到他; 有可能是,在明朝灭亡元朝的改朝换代战争后,为了肃清被明军打败、流亡海外的南方军阀残余势力;又或者是为了解决明军官兵失业后面临的生计问题。 总之,目标很多,但又不是很明确,莫衷一是。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郑和不是殖民主义者,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年)说,“中国的皇上和人民从未想过要发动侵略战争,因为他们满足于已有的东西,没有征服的野心”。 郑和有时像一位好奇心特别重的游客,他带回许多新奇的东西,比如象牙、染料与宝石,比如长颈鹿、鸵鸟、金钱豹、狮子等等,他把这些好玩的东西进献给皇帝。 郑和不想殖民,也不想发财,中国的皇帝也是这样。 郑和去世以后,明朝实施“海禁”,中国人对海洋的兴趣彻底中断了。 年,王阳明在干什么呢? 前一年,年,王阳明在全国进士考试中,名列二甲第七名。 本年,年,王阳明29岁,在北京正式踏入仕途,授刑部主事。 王阳明开始他暂时平静的京官生活,整个明王朝也显得很平静。在王阳明往后不足30年的余生中,他主要活动在南中国区域,他终生没有出过海。 吴承恩(-年) 年,还有一件事值得记录,《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诞生了,他的家乡在江苏淮安。 在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欢《西游记》,因为其中有中国人非常稀缺的想象力和幽默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saerwaduo.com/ssswdfj/5815.html
- 上一篇文章: 谁是真正的哥伦布航海家的身世之谜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