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

有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让人如沐春风,产生亲近感;而有的人,则让人退避三舍,走到哪都不受人待见。

其实,这就是情商所带来的差异。

鲁迅在《立论》中讲过这么一件事:

有家人生了一个男孩,高兴非常。满月的时候,特意抱出来给客人看,想借此给孩子讨些好彩头。

这时,有三个人上前恭贺:

第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于是他得到一番感谢。

第二个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于是他被回以几句恭维。

第三个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于是他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卡耐基曾说:"沟通能够带来其他知识所不能带来的力量,它是成就一个人的顺风船。"

深以为然。

无论家庭、校园还是职场,亲情、爱情还是友情……绝大多数的纠结与困惑,愤怒与失落,根源都来自我们不会高情商的与人进行沟通。

正如黄执中所言:

人生的困扰,说到底,十之八九,问题都出在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困扰,说到底,十之八九,都是因为沟通出了问题。

那么,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说,才能解决沟通问题,让语言成为人生的助力呢?

答案,就藏在全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获得者、心理咨询师青音的这本《高情商沟通》中,与市面上其他的沟通书不一样的是,《高情商沟通》从心理学出发,为我们解读了高情商沟通的秘籍。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

01

有自信的说话,从摆脱“爱的操控”开始

热门综艺《我家那小子》中,朱妈妈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叫用整个生命爱孩子。

为了儿子,她把自己活成了菲佣,而且一个人顶两个人用,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

因为担心儿子吃不好,她把自己变成「妈妈牌移动厨房」;

害怕儿子下火,她十年如一日,每天坚持凌晨4点起床,熬制败火的梨汤……

表面上看,朱妈妈貌似很“伟大”、很“无私”、“完全以朱雨辰为中心”。

可事实上,是朱妈妈用自己密不透风的爱绑架了朱雨辰的人生。

这份来自朱妈妈沉甸甸、不会放手的母爱,压得朱雨辰喘不过气:“妈妈给的这种爱,压力太大了......”

结构派家庭治疗大师萨尔瓦多·米纽秦曾说:

“每个家庭对自己说故事,然后相信这些故事,而成年后的我们需要重新看待这些故事,如果把家庭比作监狱,那么父母既是监狱的囚犯,也是监狱的警察。”

的确,朱雨辰之所以会对朱妈妈的爱有压力,归根结底,这份爱里,满是控制。

心理学上将父母这种以爱之名的控制称为心理控制。

心理控制分为“强势控制”和“弱势控制”。

所谓强势控制,就是父母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光明正大的控制孩子的人生。

作者说,她在央视电视台做《购时尚》节目的驻场心理专家的时候,就发现很多带着父母参加节目的女孩,他们的父母都会对他们穿什么衣服横加干涉:

“那衣服颜色太艳了,你不能穿;”

“这种款式不适合你,不是你该穿的;”

……

哪怕她们已经成年,有了自己独立的审美和思考,也有自己喜欢的想要穿的衣服。

但最终,她们中的绝大多数还是穿上了父母给自己选的衣服,因为“如果穿了自己喜欢的,父母会不高兴。”

强势控制型父母的语言模式就是“你的人生归我管”+“为你好”。

小到偷看孩子写的日记,大到干涉孩子工作、婚姻,但凡孩子敢不听从父母的,他们就会痛心疾首的说:

“我怎么会养了你这么个没良心的孩子?”

“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怎么就这么不听话呢?”

“爸妈会害你吗?我们还不都是为了你好?”

……

以此为要挟,来接近孩子的生活,干涉孩子的自由,阻挠孩子的决定。

相较于强势控制型父母,弱势控制型父母的控制则更加隐秘、不易察觉。仔细想一下,你的父母是否也有以下四种表现呢?

表现一:父母总是身体不好,但凡你不听话,他们就病了;

表现二:父母总是一脸忧郁、忧伤,在孩子跟前总是喜欢诉苦、抱怨;

表现三:父母总是对孩子说“都是我不好”、“都怪爸妈没本事”、“谁让咱家没钱呢”等,以此来解读生活里的一切不如意;

表现四:总是对孩子放心不下,不是害怕孩子吃不饱、睡不好,就是担心孩子被骗、受伤。

作者说:

无论是“强势控制型”父母还是“弱势控制型”父母,对孩子而言,都是通过让孩子产生内疚、自责心理,从而达到“爱的操控”。

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不仅敏感、没主见,还优柔寡断、不敢表现自己。

要想变得幸福和自信,首先要做的就是跳出内疚、自责的心理怪圈,摆脱父母“爱的操控”。

这里,作者为我们支招:

你可以用“我可以,请放心”来告诉父母你已经是一个做事有规划、有主见且内心强大的大人,你对自己的人生有清晰的认识、准确的判断,你有足够的能力面对和解决自己人生里的问题。

02

有情商的说话,从懂得“情感共振”开始

什么是“情感共振”?

这里,作者为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一位老爷爷失去了挚爱的妻子,他每天都把自己闷在屋子里伤心难过。

为了能让老爷爷重新振作起来,善良的邻居想了各种各样的方法,都没能让他心情好起来。

忽然有一天,一个四岁的小男孩在老爷爷的家里待了很久,然后奇迹般的,老爷爷和小男孩一起走出房门,尝试着和邻居交谈起来。

所有人都很好奇,问小男孩:“你说了什么安慰老爷爷的话吗?”

小男孩回答道:“我什么也没说,我只是爬到了老爷爷的怀里,和他一起哭。”

所谓“情感共振”,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感受他的情绪、理解他的遭遇。

你的快乐,我知;

你的悲伤,我懂;

并在此基础上,及时做出反应:宽慰情绪,理解感受。

综艺《奇遇人生》中,阿雅被告知一位好友因为车祸去世了,一时间,得知消息的阿雅悲伤不已,忍不住坐在路边哭了起来。

一旁的陈学冬看到阿雅,他既没有说“节哀,顺便”,也没有“好了好了,不哭了”,而是安静的蹲在阿雅身边,静静的陪着她。

事后,阿雅坦言,当时的陈学冬,给了自己最好的安慰。

如果说,每个独立的人都是一座孤岛的话,那么“情感共振”,无疑是连接岛与岛之间的桥梁。

具体该如何做呢?

首先,陪他“看见自己”:

“情感共振”的第一步,你先要了解发生了什么,他为什么开心?或者为什么不开心?

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我们自己的主观思想放在一边,完全的接纳对方的情绪,陪他一起,感受他的开心快乐,亦或是伤心难过。

不要急于去自我表达,这会让对方觉得自己的心情没有被尊重,自己的情绪没有被看见。

其次,陪他“看见天地”:

当对方经过第一个阶段之后,如果发生在对方身上的是好事、值得开心的事,你就要由衷的祝福对方;

反之,你则需要和他一起挖掘积极的能力,和对方一起梳理他依然拥有的东西,如:“你还年轻”、“你还有工作”、“你还有父母朋友”、“你还有我”……

让他知道,哪怕世界在崩塌,也依然会有属于他的安全港湾。

最后,陪他“看见众生”:

美国心理学家弗雷达·弗兰德曼博士在《与内心的小孩对话》一书中将一个人从痛苦、奔溃、无序的心境中快速回复到日常心态的能力,称之为“恢复力”。

坏事如此,好事亦然。

可以说,恢复力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

不论发生在对方身上的是好事还是坏事,最终,都要从这件事情中回归到正常的生活,而我们可以通过和他约定一些日常小事,如“我们一起去吃饭吧”、“我们明天早上去跑步吧”等等,帮助他尽快的恢复正常生活。

作者说:

有的人之所以能在与对方初次见面时,就给对方一种亲和友好的印象。

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能够设身处地的感悟对方的心境,然后通过情感共振卸下对方的心理防御,让对方的内心得以放松和舒展。

03

有气质的说话,从学会“非暴力沟通”开始

金庸在《笑傲江湖》中有句话:“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会有江湖,人就是江湖。”

深表认同。

人生在世,没有谁可以真正的做到与世隔绝,不与任何人产生交集。

只要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就不可避免的要与他人产生交集,就会有冲突和矛盾。

面对冲突,很多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尽可能的维护自己,所以会不自觉的对对方进行攻击或者回避,这样做的后果,不是让冲突加深、关系恶化,就是委屈自己处处隐忍和退让。

很明显,这两种做法都不可取。

那么,当冲突发生后,怎样做才能和平化解呢?

我们先来看看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是怎么做的:

话说有一天,有朋友到苏格拉底家讨论问题,恰逢此时,正在洗衣服的苏格拉底的妻子喊苏格拉底过来帮忙,苏格拉底由于和朋友谈的太过投入,对妻子的喊声充耳不闻。

没想到,妻子越想越生气,竟端起一旁的一盆脏水,毫不客气的朝着苏格拉底头上浇了下来。

眼看着,一场大规模的冲突即将爆发。

不料,苏格拉底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大笑着对朋友说:“没有什么,大风雷鸣过后,必有大雨嘛,我们应当习以为常了。”

一句话,不仅缓解了难看的局面,还化解冲突与无形。

由此可见,冲突本身并不可怕,关键在我们如何化解。

在这里,作者提出了“冲突化解四部曲”。

第一:不要误入气话“陷阱”

冲突发生时,双方都夹杂了太多的情绪发泄,说出来的话也比较难听。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警惕气话“陷阱”,不要因为对方的那些话而感到挫败,更不要用更难听的话去反击。

而是反问:“我觉得大家应该先冷静下来,你觉得呢?”

如果对方还是无法冷静,继续咆哮,你可以把这句话多重复几次,直到对方冷静下来。

第二:让对方先表达

当对方冷静下来之后,你可以说:“感谢你愿意冷静下来,请先说出你的想法。”

在这个过程中,不论对方胡搅蛮缠也好,无理取闹也罢,你只管认真倾听就好。

第三:表示理解对方,再说出自己的想法

等对方充分表达完自己的想法后,你要先对他表示理解,这里要注意的是,理解并不等于接受。

接下来,你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

如果在你说的过程中,对方的情绪再次失控,你可以再说一句:“我刚才听你说了那么久,公平起见,你也听我说说行吗?”

因为一开始,你就给了对方足够的尊重,并用心听了对方的想法,再加上刚才对对方想法的理解,这个时候,对方的怒火已经熄灭的差不多了,而这,就是你后发制人的时候了。

第四:共同制定解决方案

当双方的情绪都发泄完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心平气和想想,下次再遇到类似的冲突该如何解决。

事实上,发展到这一步,冲突本身已经化解,剩下的,则是谈判。

只要双方愿意坐下来好好谈,那么一切就都有挽回的余地。

正如作者所说:

每一次冲突都是一面镜子,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每一次冲突都是一次拉进彼此关系的机会,因为“不打不相识”。

冲突,既是危机,又是转机。

04

蔡康永说过:“真正的高情商,不是虚伪,而是温暖。”

仔细想想,那些相处起来舒服的人,并非多言善谈,而是心怀慈悲,懂得共情,能不动声色的让身旁的人感觉到,自己是被重视,被关心的那一个。

愿你我都能在与人交往时,拥有沟通的智慧,和表达的勇气。

-作者-

慕小北,用文字记录生活,把生活写成文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saerwaduo.com/ssswdgk/11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