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殿疯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930/09073071708.shtml
图像无处不在。有的图片能够得到成千上万的点赞,甚至有的能够成为视觉文化的标志。图像是如何俘获、惊艳、催眠我们的?又是如何作用于我们的生活?法尔奇内利用生动的语言和大量的例证,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图像创作背后的秘密。近日,在成都的寻麓书馆“心理边框于文化束栏中的审美与塑造——《图像》新书分享会”上,这本书的译者狄佳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徐沛,围绕图像经由艺术叙事对真实世界产生影响展开了对话。这场活动是由寻麓书馆发起的“献给城市的人文礼”项目的系列活动之一,该项目由寻麓书馆联合8家出版品牌、4个文化平台、8家独立书店共同发起,以“浪潮之外的可能性”“文学中的自我”“我们何以是我们”“与身体对话”“如何自我构建”为主题方向开展沙龙,邀请读者与作者一道在人文的世界中穿行与思考。活动期间,“献给城市的人文礼”共计举办了80场对谈,将那个麻辣的、充满生活气的成都,建造为漫游的、对话的以及自由流动的。下文经主办方授权,整理刊发,内容有删改。《图像:从文艺复兴到社交媒体》,[意]里卡尔多·法尔奇内利著,狄佳译,贵州人民出版社,年5月。整理|樊凌希(实习生)图像的切割与画面之外的叙事狄佳:在谈《图像》这本书之前,我先来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者法尔奇内利。他是意大利的一位平面设计师,出生于年,在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设计系毕业后,又回到了意大利,在罗马大学学了意大利文学专业,因为他当时想创作图像小说。他写了五本图像小说,也为多家出版社设计过书籍封面。他曾写作过一些向普通人介绍设计师设计思路的书,第一本关于设计理论的书写于年,讲的是如何去观看视觉设计,这本书国内还没有引进;第二本书是《色彩》,年写的,中文版已经由未读引进出版了;我翻译的这本《图像》是他在年写的,这本书让他在意大利突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重印了很多次,同时也带动了读者去看他之前的书。他这三本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一直都在讲设计思路从古至今是如何演变的。比如,第一本关于视觉设计的书是从古登堡讲到社交网络,这本《图像》是从文艺复兴讲到社交媒体。这里已经不是一个美术的或者艺术的概念了,说到美术,其实连“美”这个概念都是后来创造出来的,艺术追求美,也是一个后起的概念。说到这里,我联想到一个笑话。一个人问他的室友说,为什么你每次煎牛排时都要切掉两边的部分?他的室友想了想说,我也不知道,就是从小看我妈妈是这么做的。然后,他周末回家就问他的妈妈,为什么煎牛排要切掉两边?他妈妈说,我也不知道,我看到你姥姥是这么做的。他就又去问姥姥,姥姥说,那时候的锅太小了,不切放不进去啊。其实这个作者做的事情是类似的。比如,我们现在看到的画都是矩形的,为什么呢?如果要回溯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这个就跟古登堡时代的排版方式有关。如果这个画不是矩形的,排版的时候就排不进去,所以当时印刷厂印的画基本上都是矩形的。再往前推,我们会发现教堂的祭台一开始是开放式的,后来逐渐变成了矩形的。再后来我们的画作也逐渐都变成了矩形的,但它并非从来都是如此。这本书的作者就是这样一步步地去追溯这种变化发生的过程。乔瓦尼·巴蒂斯塔·蒂耶波洛,《巴尔巴罗家族的荣耀》,约年。乔瓦尼·迪·塔诺·菲,《圣母加冕与众圣人》,年。绘画曾以各不相同的形状呈现,并不局限于矩形。徐沛:在看这本书时,第一章有一句话说,“我们不会去解释图像的含义,而是去探寻它们的运行机制”。当艺术品或者绘画扩展到图像这个概念以后,就不仅仅是被限定在艺术的范畴里了,还可以扩展到社会关系上。从这本书的副标题“从文艺复兴到社交媒体”也可以看到,作者显然有一种企图心,就是要把图像从纯粹的审美的层面上扩展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图像》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是这本书内容的一部分,涉及到书里提到的一个概念,就是说图像是可以被切割的,是可以延展到画面之外的。现在中文版的封面和原版的封面不太一样,原版的呈现方式更为激进,把这幅画作中人物的头都裁掉了。而这恰是这本书非常核心的价值体现,“世界就在那里,而我只是从中取了一小块。”观看先于言语。我们用语言解释世界,而观看确立了我们在周围世界的地位...我们只看见自己凝视的东西。「凝视」(gaze)是一种选择的行为......我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saerwaduo.com/ssswdgk/12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