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架報國際版,天亞社編譯
耶路撒冷本篤會士:關閉聖墓教堂背後隱藏的深遠問題 據聖母升天修道院的院長指出,暫時關閉耶路撒冷聖墓教堂的決定,是當地基督徒團體發出的求助呼聲。該修道院是本篤會的會院,座落於耶路撒冷古老城牆外的熙雍山上。 尼科德穆斯.施納貝爾(NikodemusSchnabel)神父作為該修會在耶路撒冷的發言人,表示關閉這個基督信仰最熱門的地點是史無前例的舉動,其背後有更深遠的理由;就是耶路撒冷作為所有信徒的聖地,需要保存其遠景及本質。 這名卅九歲的本篤會士向德國傳媒「Domradio.de」表示:「問題是我們是否想耶路撒冷作為猶太人、基督徒及伊斯蘭教徒的聖城?」 這名在德國出生的修道人指出:「有越來越多跡象顯示,耶路撒冷有多股勢力沒有相同的遠景。某些團體公開宣稱以色列屬於猶太人,所有非猶太人都應離開。」 他補充說:「因此我理解教會領袖所認為,現在是時候要發出緊急訊號。」 多個分擔聖墓教堂監護權的基督徒團體,其領袖們在二月廿五日關閉這個深受歡迎的朝聖地,抗議以色列政府訂定的稅務計劃,該計劃被指針對基督徒擁有的物業。 在以色列政府取消這項建議後,他們於二月廿八日重新開放這個獲推崇為耶穌基督被釘十字架的地方。 施納貝爾神父認為,對於所有宗教來說,承擔促進和平的責任較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因為現在很多屬靈的討論都「突然間」被利用作掩飾政治衝突的真正目的。 他強調,這三個「一神論」的宗教在耶路撒冷非常活躍,照顧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聖者、給當地居民提供教育機會,以及在社會及慈善工作上發揮著重要角色。 但這名本篤會神父慨嘆,美國今屆政府意圖表明自己為基督徒,繼續描繪以色列國為基督徒天堂。他承認,伊斯蘭恐怖分子不像在敍利亞及伊拉克般,在以色列割人的喉嚨,但他指,當要保護基督徒及教會建築時,以色列當局就越來越顯得「無動於衷」。 早前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Trump)決定要將美國大使館由特拉維夫搬到耶路撒冷,問施納貝爾神父基督徒對此決定有否感雀躍。他說:「沒有,恰恰相反。」 這名神父指出,在以色列的基督徒不想邁克.彭斯(MikePence)或特朗普代他們發言,反而想收回他們的言論,以表達他們自己的立場。 他補充說:「他們只佔這裡的人口百分之二,但在這裡已多個世紀,他們想講述自己面對的挑戰。」 施納貝爾神父表示,對於耶路撒冷的問題沒有單一答案,但提到聖座數十年來所持守的立場,他堅決相信這是一個具遠見的解決方法。 他說:「這座古老城市,事實上是獨立個體,它應該國際化。它的擁有權不應該被縮小為純粹的民族主義問題。」 這名本篤會士在接受《德國之聲》的專訪時指出,各宗教應小心在政治衝突中被扯往支持某一方。 他說:「我們宗教界一定不容許自己被拉攏。我們與政治是互相補充。但人們不能從聖經經文,無論是《古蘭經》、《塔木德-猶太教法典》,還是最特別的《聖經》中,衍生出具體政策。他們不是簡單的指導手冊。若只從字面上理解是等於侵犯聖經。」 他指出,特朗普利用宗教論據作為把美國大使館搬到耶路撒冷的理由,因此引發全球爭議,對中東緊張局勢火上加油。 「特朗普挑戰宗教所屬的公民社會,去採取一條鮮明的路線。對其宣布後的反應亦非常有趣,且出人意表。聖地內十三個成立已久的基督宗教教會,它們只佔以色列人的百分之二,但代表著五十個不同的教派。這些教會領袖們給特朗普寫了一封合一的信件,並提出一個關鍵問題:『有甚麼將幫助這城市達致和平、和解、對話及公義?』」 施納貝爾神父表示,現迫切需要神學家,尤其年輕一批,明白到耶路撒冷問題沒有「便宜」或簡單的答案。他堅持宗教不應留給原教旨主義者和狂熱分子,「他們是那些以為可以在九十秒內解釋這世界的人」。 來源:《十字架報國際版》,天亞社編譯。 餐桌能提昇聖體聖事的經驗嗎?一名印度女教友在聖灰禮儀中領受聖體聖事。 今年的「聖周四」是在三月廿九日。在那天,天主教徒紀念耶穌建立了聖體聖事,把自己獻作「生命的食糧」(若6:35)。 麵餅在祭台上被祝聖為基督聖體;而我們天主教徒相信,經常領受獲祝聖為聖體的麵餅,能增強我們靈性的健康。 但這種提昇是受著一定條件的限制,正如食物對我們健康有益,也取決於我們吃甚麼和怎樣吃。 若沒有滿足那些基本條件,單單領受聖體不會給我們獲得耶穌所應許的「更豐富的生命」(若10:10)。 聖體跟我們吃的食物之間,有著相似之處。 作為一位受過神學訓練的天主教徒母親,我看到餐桌具有提昇聖體聖事經驗的固有能力。 把兩張桌子結合起來,如耶穌在聖周四做的那樣,能幫助我們的經驗變完整,並能把我們跟那些有社交和靈性健康的人連在一起。 按猶太人的傳統,在逾越節晚餐,家人會聚在一起吃飯。耶穌也在這天跟門徒一起在餐桌上,慶祝首次的聖體聖事。誠然當中包含著一些儀式,但其核心內容還是家庭聚餐。而重點是放在食物及其所象徵的意義上。 當耶穌將麵餅——祂的身體——掰開,叫門徒拿一塊去吃,及喝同一杯酒——祂的體血——時,祂把這晚餐提昇為屬靈友誼的經驗;如此,耶穌邀請門徒為別人犧牲,正如衪一樣。 在家一起進餐能豐富彼此間的感情,因為大家都曾付出時間和心力去準備和分享這頓飯。 這往往也牽涉到一定程度的自我犧牲。而如果我們把耶穌餐桌友誼包括在內,成為家庭和團體間所有特別聚餐的一部分,更會使我們想起耶穌的邀請,要我們去為別人作犧牲。這給家庭和團體一項挑戰,去接受這份邀請,並使之融入生活當中。 我們能否開始把我們的餐桌看作為家庭「聖體聖事」的桌子,在這桌子上我們彼此分享食物、交談以至更多? 這建議並非要把家庭聚餐代替聖堂裡舉行的聖體聖事,而是通過在團體內建立真正的基督徒生活來豐富聖體聖事的經驗。這會賦予給遣散禮中「去吧!彌撒禮成」這話更大的意義;這話實際上是一個召叫,叫人「去」並在世上「活出聖體聖事」來。 食物和聚會在印度屬同義詞:它們跨越所有宗教團體,把人連一起。 譬如,錫克教團體有其「免費飯堂」(Langars),相對印度教徒會在宗教活動上分派「祭品」(Prasad)。而伊斯蘭教徒在齋戒月有「開齋餐」(Iftar),就是在齋戒完結前,團體會一起吃頓飯,以中斷他們的集體齋戒。 可惜,我們的聖體聖事或感恩祭變得如此儀式化,以至於過於獨特及在很多方面都有距離。 餐桌在印度文化中一般會向所有人開放,只要他們願意接受邀請一起進餐,但當然也有些難過的例外,是因為種姓和階級的關係。 然而這些都能夠克服,只要我們把耶穌餐桌友誼跟世俗的飯餐結合,正如耶穌將自己獻給所有人一樣。他挑戰我們要變得包容。 我們額外特別關心的,是要確保家中餐桌上的食物是新鮮和美味,並能夠適合所有來共餐的人士。 我們也注意要尊重餐桌上所有人士的宗教觀和口味,同時要帶來團結的元素。分享一頓飯的那些積極面,對建立團體意識上是具有價值。 「小型基督徒團體」聚會通常包括食物分享,而把靈性與物質以此方式結合,凝聚出一個正面的感覺。 正如我們在聖體聖事中所做的,一頓團體友誼的聚餐可以由歡迎式開始,接着感謝生產食物者,像農民、攤販、清潔工和廚師,他們幾乎總是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及常被遺忘。這有助提醒我們自己的社會責任。 團體友誼的聚餐還可以促進團體或家庭中的修和。使用眾多福音分享方法的一種,聖言分享提醒我們:我們的依靠是要跟耶穌的教導在一起。 這情況下,天主的話語在互相分享中,獲得更好的內化與實踐。 家人們圍坐餐桌,分享彼此的喜樂、失望、成功和失敗——並獲得支持和肯定。 這種分享創造出更大的體諒,幫助人聯繫一起,更加敏感於彼此的需要。 這真的能令到家感覺像家庭教會。這是一些在家庭中每天或每周可以最少做一次的事。 在那些特別場合,如節日和生日聚會,有延伸家庭成員和朋友或鄰居出席時,團體聚餐可專注於感恩。 當鄰居或鄰近團體聚在一起祈禱,並按福音的反省分享經驗時,便可以在小型基督徒團體裡舉行團體聚餐。 餐桌能有效提昇我們在聖體聖事桌上舉行的慶祝儀式,只要我們簡單的飯餐是與耶穌傾注給我們的價值調和在一起。 __________ 撰文:維珍尼亞.薩爾達尼亞(VirginiaSaldanha),亞洲主教團協會教友辦事處前秘書長、神學家及自由撰稿人,居於印度孟買。 天亞社英文新聞: 梵蒂岡雜誌稱,停止利用修女作為廉價勞工梵蒂岡一本雜誌強調修女如何為高級天主教神職人員烹調和清潔,工作如簽合同的僕人,並稱應阻止父權體系如此廣泛的剝削。 這篇文章刊登在《女人.教會.世界》月刊,屬梵蒂岡官方報紙《羅馬觀察報》旗下的女性雜誌。三月的主題是婦女和工作,一日出現在報攤上。 文章指出:「她們中一些人在主教府或樞機的家服務,其他則在教堂機構的廚房裡工作或教書。還有一些為教堂的男人服務。她們早上起床做早飯,在服務完晚飯、打掃房子、並且完成洗熨工作後,才去睡覺。」 該報道引述自稱為瑪麗(Marie)的修女的話,指出雖然修女服務神職人員,但她們「很少獲邀請坐在她們服務的餐桌一起吃」。 一位修女甚至說,她知道那些獲取神學博士學位的修女,被要求從事與她們學識無關的家務工作。 《女人.教會.世界》是六年前開始每月隨《羅馬觀察報》附送,現在已發展成為獨立雜誌,可免費於線上看到,並跟其姐妹報紙一樣印有意大利文、西班牙文、法文和英文。該雜誌是由女記者和學者撰文。 雜誌的編輯露絲坦.由絲卡拉菲亞(LucettaScaraffia)對美聯社記者說:「直到現在,沒有人有勇氣譴責這些事情。我們試圖給那些沒有勇氣說出這事的人發聲。」 只有少數女性在梵蒂岡擔任高級職務,他們主要在部門中負責宗教事務。去年芭芭拉.捷達(BarbaraJatta)成為首位管理梵蒂岡博物館的女性。 教宗通常也是由修女照顧。教宗若望保祿一世在位只有卅三天,於一九七八年九月廿九日上午,由一名在教宗寓所工作的修女發現他在臥室中死亡。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有一隊由五位波蘭修女組成的團隊,她們負責打理教宗在梵蒂岡寓所的「宗徒宮」。在二零一三年辭職的教宗本篤十六世,約有八名修女照顧他。 但教宗方濟各不是居住在教宗的官邸,而是入住梵蒂岡神職人員住所和賓館,這裡像一所酒店,由帶薪的工作人員營運。 來源:《十字架報國際版》,天亞社編譯。 教宗保祿六世和羅梅洛總主教將獲封聖保祿六世(左)及奧斯卡.羅梅洛總主教兩位真福。 教宗方濟各已經批准頒布法令,確認保祿六世及奧斯卡.羅梅洛(OscarRomero)總主教兩位真福的奇蹟,為他們封聖鋪路。 預計封聖典禮於今年十月底,世界主教會議結束時舉行。這次會議將以青年及辨識聖召為主題。 梵蒂岡新聞報道,教宗與宣聖部部長安日洛.阿馬托(AngeloAmato)樞機會面時,授權該聖部公開頒布有關兩位真福所行的奇跡、殉道事蹟及英勇德行的法令。當中包括真福保祿六世及真羅洛梅總主教代禱而發生的奇蹟。 真福保祿六世於在一九六三至七八年期間擔任教宗,並於二零一四年獲教宗方濟各列為真福。 梵蒂岡國務卿帕羅林(PietroParolin)樞機於三月六日向記者證實,真福保祿六世的封聖禮將會在世界主教會議結束時舉行。該會議會在十月廿三至廿八日期間舉行。 有些媒體報道,這項盛事將會有一批人同時封聖,當中包括真福羅梅洛總主教。他跟保祿六世一樣,已達致同一的核准水平。亦有其他猜測,指教宗可能於明年一月在巴拿馬市舉行的世界青年節中,才冊封這名殉道拉丁美洲主教為聖人。 一九八零年三月廿四日,聖薩爾瓦多總教區羅梅洛總主教在舉行彌撒期間,在祭台上被人槍斃。 這名總主教是名異見人士,以敢言在國際享有名聲。他曾公開反對薩爾瓦多政府向人民施加鎮壓及暴行。早前,教宗曾形容羅梅洛總主教的死亡為殉道。而在梵蒂岡渴望促成這名總主教封聖一事後,延誤已久的確認過程得以加快。 據梵蒂岡新聞報道,羅梅洛總主教是在格蘭特(RutilioGrande)神父被殺後遭殺害,只因為他公開譴責獨裁統治,以及其支持者保護窮人。格蘭特神父是名耶穌會士,其封聖仍須完成幾個重要步驟。 薩爾瓦多教會的天主教徒,一直期待梵蒂岡同時將羅梅洛總主教封聖及格蘭特神父列真福。 來源:《十字架報國際版》,天亞社編譯。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renzhangz.com/ssswdgk/3301.html
- 上一篇文章: 十字架報國際版,天亞社編譯
- 下一篇文章: 十字架報國際版,天亞社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