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的治疗 http://pf.39.net/bdfyy/

九上知识点梳理

第五单元:步入近代

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课标要求:从租地农场、手工业工场等生产组织的确立,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经济社会的重要变化。

主要知识点

1.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发生了一些变化。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建立了租地农场。手工业不断发展,农村出现了分散的手工工场。后来,这种分散的手工工场逐渐转向集中的手工工场。

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风貌。

2.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

13、14世纪,欧洲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富裕农民、骑士、乡绅不断集中土地,以新的经营方式掌握了生产和交换环节,还控制了乡村行政事务,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城市中,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采取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政治权利也不断扩大,成为强化王权所需要的政治力量。

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

课标要求:知道《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等,初步理解文艺复兴对人的思想解放的意义。

主要知识点

(一)文艺复兴

1、背景

(1)14世纪中叶,意大利的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

(2)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不满罗马教廷对精神世界的控制,人文主义的思潮逐渐流行,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2、核心思想:人文主义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他们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

3、方式: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有继承更有创新。4、性质(实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5、影响:文艺复兴是一场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6、认识:思想解放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二)但丁

1.地位: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与彼特拉克、薄伽丘并称文艺复兴“文学三杰”。

2.代表作:长篇诗作《神曲》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分。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表达了市民阶层的情感与理想。

(三)达·芬奇

1、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2、地位:达·芬奇与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并称文艺复兴“美术三杰”。

(四)莎士比亚

1.背景:15、16世纪,文艺复兴开始向西欧其他国家和地区传播。2.地位: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巨匠,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著名的文学艺术家。3.代表作:《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

第15课探寻新航路

课标要求:通过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初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

主要知识点

(一)探寻新航路的原因

1、根本原因:商品经济日趋发达,新生资产阶级渴求开拓新的贸易市场。

2、社会原因: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描绘的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家,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无限想象和向往。

3、直接原因: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所有重要商道,欧洲人想要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二)探寻新航路的条件

1、客观条件:随着欧洲地理学的发展,人们逐渐相信地球是圆的;航海技术的发展。

2、主观条件:航海家积极的探索精神;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三)探寻新航路的过程

1、迪亚士

年,迪亚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率领船队到达非洲的好望角,实际上已经打开了绕道非洲南端通往东方的航路。

2、达·伽马

年,达伽马从葡萄牙出发,绕过好望角,溯非洲东海岸北上,横渡印度洋,年到达印度西海岸。

3、哥伦布发现“美洲”

年8月,受西班牙王室资助,哥伦布率领船队从西班牙出发,开始横渡大西洋,10月,到达巴哈马群岛中的圣萨尔瓦多岛。后又“发现”了古巴和海地。在接下来的10年间,哥伦布先后三次西航。哥伦布始终认为他到达的就是亚洲的印度,还把当地人称为“印第安人”,即印度人。

4、麦哲伦船队全球航行

过程:年,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于年返回欧洲。

意义:这次航行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创举,麦哲伦成为第一位横渡太平洋的欧洲人,他的船队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

(四)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1.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

3.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

早期殖民掠夺

课标要求:知道“三角贸易”,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和残酷性。

三角贸易

(1)时间:16世纪——19世纪(2)目的:为了补充和增加美洲殖民地的劳动力

(3)殖民的国家: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等

(4)路线①出程:从欧洲满载火器、机械制品和酒等到非洲。

和②中程:在非洲掳获黑人,前往美洲。(最能体现罪恶、野蛮、残酷)

内容③归程:在美洲奴隶卖给种植园主,购进蔗糖、烟草返回欧洲。

(5)“三角贸易”路线图是: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影响:客观上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助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欧洲文化传到殖民地,对殖民地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但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第六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课标要求:通过年革命和其后的“光荣革命”,初步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历史意义。

主要知识点

(一)议会与王权的斗争(革命背景)

1.詹姆士一世王权专断詹姆士一世狂热地推崇“君权神授”理论,渴望王权专断。表现:詹姆士一世不经批准,强行征税,使议会与王权处于对立状态。

2.议会制度

英格兰年颁布《大宪章》,维护教俗贵族的特权,规定没有经过协商,国王无权征税,逐渐确立了“王权有限”和“王在法下”的基本原则。13世纪末,英格兰基本确立议会制度。议会由上下两院构成,上院由贵族组成,下院由骑士和平民代表组成,征税权掌握在议会手中。

(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过程

(1)开始标志:年,英国议会重新召开,议员要求限制王权,查理一世挑起内战;

(2)高潮: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英国成立共和国。共和国的权力落到克伦威尔手中,他被称为“护国主”,独揽大权。革命废除了君主制,但是没有终结个人专权的统治。

(3)复辟:年,查理二世做了英国国王,恢复君主制。继任者詹姆士二世恢复天主教和专制制度,激起人民的反抗。

(4)结束:“光荣革命”。年英国议会决定废黜詹姆士二世,迎请他的女儿玛丽和女婿威廉入主英国。

(5)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性质:资产阶级革命

(三)《权利法案》

1.颁布时间、机构:年、英国议会

2.内容: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如议会定期召开、议员享有讨论国事和言论自由的权利、征税权属于议会、国民可以自由请愿等。国王不经议会许可,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不得征收捐税。议会还规定,今后任何天主教徒都不能担任英国国王,英国国王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

3.意义:以《权利法案》为基础,英国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逐渐形成了君主立宪制。从此,分歧可以在议会中协商解决,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和内战。

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一方面,它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为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展准备了前提条件。另一方面,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开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先河,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

第18课美国的独立(美国独立战争)

课标要求:通过华盛顿、《独立宣言》和年宪法,理解美国革命对美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主要知识点

(一)美国独立战争

1、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2、战争过程

(1)开始标志:年4月,来克星顿的枪声。(2)建军:年,第二届大陆会议决定建立大陆军,华盛顿为总司令。

(3)建国: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

(《独立宣言》发表的意义:标志着美国诞生)《独立宣言》的地位:《独立宣言》是第一个以国家名义明确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献,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独立宣言》的局限性:宣言没有宣布废除奴隶制,事实上,天赋人权的享有者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4)转折点:年,萨拉托加大捷(5)胜利:年,约克镇战役,英军投降。

(6)结束:年,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3、性质: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4、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欧洲、拉丁美洲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制定美国年宪法

(1)原因:各州先后制定州宪法,各行其是,矛盾重重,代表国家的中央政府软弱无力。

(2)过程:年,各州派出代表齐聚费城,由华盛顿主持召开了制宪会议,经过争论和妥协,最终制定出美国宪法。

(3)内容:宪法依据分权制衡原则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及其相关机构各司其职,相互制衡;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力;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

(4)影响: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对后来许多国家的政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课标要求:通过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活动,初步理解法国革命的历史意义。

主要知识点

(一)法国大革命爆发的背景

1.根本原因:法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2.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二)法国大革命

1.导火线:三级会议的召开2.开始标志: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3.制宪:年8月,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年,制宪议会制定了宪法,废除了旧制度,确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

4.发展: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年,国王路易十

六被送上断头台。5.高潮:雅各宾派专政领导人:罗伯斯庇尔

6.影响: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

(三)拿破仑帝国

1.夺取政权:年11月,拿破仑·波拿巴发动政变,组成了一个新的政府。2.对内统治:主持制定《拿破仑法典》(年)

(1)原则: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2)意义:自颁布实施后,经过多次修改,今天仍然在法国施行。后来,很多国家的民法都以《拿破仑法典》为参照蓝本。3.建立帝国:年,法国改为帝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加冕称帝。4.对外战争:拿破仑大军几乎横扫欧洲大陆,在废除各地封建特权的同时,也对当地人民进行压榨和掠夺。

5、最终结果:年,拿破仑远征俄国,大败而归。年,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

第七单元: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课标要求:通过珍妮机、蒸汽机、铁路和现代工厂制度等的出现,初步理解工业化时代来临的历史意义。

二、主要知识点

(一)背景:17世纪末,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后,政局稳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对棉纺织品的需求迅速增长,刺激了棉纺织生产方式的改进和新技术的发明。

(二)开始时间:18世纪60年代(英国)

(三)重要成就

1、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开始标志)

2、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它极大

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

3、19世纪,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替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4、年,由史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试车成功,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铁路时代的到来为社会提供了更为快捷、廉价、便利的交通,使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

(四)工业革命的影响

1.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19世纪中期,英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从18世纪后期起,其他西方国家纷纷学习英国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法国、美国、德国等国先后进行工业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课标要求: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

主要知识点:

(二)《共产党宣言》

1、发表时间:年2、人物:马克思、恩格斯3、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

九下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课程标准:知道玻利瓦尔领导的反殖斗争、印度民族大起义等史实,理解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正义性和艰巨性。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对象:西班牙和葡萄牙(巴西)性质: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民族解放运动。

英雄:玻利瓦尔和圣马丁被誉为南美(反对西班牙)的“解放者”。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英雄:章西女王

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课程标准:知道彼得一世改革、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法令,理解改革促进了俄国历史的进步。

一、彼得一世改革

背景:俄国农奴制盛行,封闭落后,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

目的:向西方学习(方式),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目标: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时间:18世纪初

内容:

领域

举措

政治

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加强沙皇的专制权力。

军事

创建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经济

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文化教育

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社会习俗

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性质:地主阶级改革

影响:(积极意义)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彼得一世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局限性)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年改革(废除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改革)

1、根本原因:农奴制严重制约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时间:年。领导者:亚历山大二世3、目的: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巩固统治。4、内容:(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2)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5、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四个要素:资本、劳动力、市场、原料

6、性质: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7、影响:(积极意义)年改革是俄国历史重大的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局限性)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8、彼得一世改革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相同点:都是沙皇自上而下进行的,都推动了俄国的社会进步,都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不同点:改革的性质不同。

第3课美国内战(美国南北战争)

课程标准:知道《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南北矛盾的加剧

南北经济体制: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为主,使用黑奴劳动。(南方在劳动力、原料和市场等方面成为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障碍)

南北矛盾:关税问题、西部领土问题、奴隶制的废存问题(矛盾焦点)。

矛盾激化:废奴运动。

内战爆发

根本原因:美国南北方不同的经济类型的发展,加剧了南北矛盾。

导火索:年,林肯当选美国总统,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发展。

爆发: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战争,美国内战爆发,史称“南北战争”

初期战局:北方在军事上屡屡失利。

转折:年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从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身份加入北方军队。影响:调动了农民尤其是黑人的积极性。踊跃参军作战,扭转了战场被动的局面。

胜利: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终,避免了美国的分裂。性质: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意义:经过这场战争,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林肯的贡献:①领导南北战争。②解放黑人奴隶。③维护国家统一(最重要的贡献)。

问题思考:1、为什么说美国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2、比较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南北战争的异同点。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

课程标准:知道明治维新的主要政策,理解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德川幕府与锁国时代德川幕府:19世纪中期,日本处在德川幕府统治下,天皇是名义上的君主,实权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

锁国政策:德川幕府推行锁国政策。造成日本与外界隔绝,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民族危机:-年,美国海军舰队两次强行进入日本,强迫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

三、明治维新

时间:年起。人物:明治天皇目的: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

主要措施:

政治上: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强调:经济方面体现改革的性质;“改造日本的教育”最具远见,体现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性质:天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意义: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局限性: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人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年改革和明治维新的相同点:①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②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封建残余。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课程标准:通过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等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

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最显著的成就: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代表成就:美国人爱迪生发明耐用白炽灯泡,在纽约建成世界上第一个火力发电站和输电网。发电机、电动机、电话、电车、电报等问世,世界进入“电气时代”。

二、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

内燃机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应用技术中另一重大成就。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引发了交通工具的一场变革。

重要发明:①德国人奥拓制造出煤气内燃机;②德国人戴姆勒发明汽油内燃机;③德国人狄塞尔发明柴油内燃机;

.新交通工具发明:①德国人本茨制造出配有内燃机驱动的汽车;②美国人福特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汽车制造业的革命;③美国人莱特兄弟的飞机试飞成功。

作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①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现代炸药;②美国人海厄特发明赛璐璐,现代塑料工业诞生;③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人造纤维。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造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成为一战的根本原因。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课程标准: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人口增长:①原因: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人口迅速增长。②影响:工人阶级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为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大众教育:

①目的:为了适应工业化的发展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化教育。②表现:法国和德国最早践离国家教育体系;年开始,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③作用: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二、城市化:工业革命促进工业和商业发展,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

三、环境污染严重,贫富分化加剧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课程标准:通过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和贝多芬等人的成就,了解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科学家

牛顿: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成就: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

达尔文:生物学家。观点:进化论。代表著作:《物种起源》。影响: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是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

二、文学巨匠

巴尔扎克:法国伟大的作家。代表作:《人间喜剧》。《殴也妮?葛朗台》《高老头》。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伟大的作家。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三、音乐美术大师

音乐:德国的贝多芬,代表作《英雄交响曲》。绘画:荷兰的梵高,代表作《夜间的咖啡馆》《向日葵》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年7月——年11月)

课程标准:知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背景:①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主要国家经济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②为了夺取更多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各国矛盾尖锐

目的:欧洲列强为了夺取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

形成: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

影响: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导致一战爆发。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

导火线(直接原因、借口):年的萨拉热窝事件(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看法:个人恐怖主义威胁世界和平)。

开始标志: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意大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战争范围:欧洲战场,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主要战役:凡尔登战役(凡尔登战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体现一战的特点:残酷性和破坏性)

加快战争结束:年,美国对德国宣战,参加协约国。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

结束:年,德国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性质: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新式武器:飞机、坦克、潜艇、毒气弹等。说明: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影响:时间长,范围广,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启示:(1)远离战争,珍爱和平。(2)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直接原因(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

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

课标要求:通过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理解列宁领导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重要历史意义。

一、二月革命(年3月)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国内各种社会矛盾。

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国家权力)

二、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概况:目的: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领导人:列宁。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过程:年11月6日,列宁在彼得格勒发动起义取得胜利。

特征: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性质:社会主义革命。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内容:①通过了《和平法令》,②宣布成立苏维埃政府,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③退出一战。

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课标要求:了解《凡尔赛条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知道战胜国建立了战后世界的新秩序。

一、《凡尔赛条约》——凡尔赛体系

巴黎和会:

时间:(年1—6月)战胜的协约国在巴黎召开。地点: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

目的(会议的主要内容):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

操纵者: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实质:帝国主义分赃会议。中心议题:处置德国。

《凡尔赛条约》内容:①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②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③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限制陆军人数;④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⑤由协约国设立赔偿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总数;⑥德国海外殖民者由英、法、日等国瓜分(突出分赃性质,也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

影响:协约国还同其他战败国签订一系列条约,与《凡尔赛条约》一起构成凡尔赛体系,

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西方)的关系。巴黎和会还决定建立国际联盟。

二、《九国公约》——华盛顿体系

华盛顿会议:时间:(—年)

目的:为了协调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特别是美、日矛盾。

召开:年,中国等9国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会议,主导国是美国。

《九国公约》。

内容:①宣称尊重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②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公约所标榜的尊重中国主权、独立,只是做表面文章。

评价:《九国公约》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等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影响: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在这两个会议的基础上,战后国际新秩序得以重建,这一秩序通常被称为“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比较两个会议:相同点:目的:都是战后调整列强关系和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性质:都是帝国主义大国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都是大国操纵;都是暂时协调矛盾,又埋下隐患;都损害中国主权。不同点:巴黎和会是战胜国惩治战败国的会议,明显的分赃性质;

华盛顿会议是战胜国之间相互协调的会议,围绕中国问题,具有争霸性质;两会确立秩序的地域不同。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标要求: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一、新经济政策

原因:为了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恢复和发展生产。

时间:年特点:利用市场来发展经济,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联系起来。

内容: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意义: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背景:年,苏联成立。年,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工业化措施:—年,苏联先后完成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结果: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

评价: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这种模式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使苏联经济日益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背景:苏联出现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时间:20世纪30年代初手段: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

四、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形成标志:年,公布新宪法。宣告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新宪法也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第12课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课标要求:知道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革命,了解印度的土耳其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不同点。

一、甘地——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性质: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独立运动

三、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时间:年内容:打击寡头势力,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推行土地改革;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发展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等。

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3课罗斯福新政

课标要求:知道经济大危机,了解罗斯福“新政”,理解国家干预政策对西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大危机:

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影响: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德国和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统治。

二、罗斯福新政:年

目的:应付日益严峻的经济大危机。

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特点(“新”的含义):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

项目

具体内容

整顿金融体系

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对银行业进行整顿,恢复银行信用

加强对工业的计

划指导

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个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规定雇员有组织起来进行谈判的权利,制定最低工资和限制工时;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在一定范围内维护工人合法权益

调整农业政策

通过《农业调整法》,对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限制产量,保护农产品价格

推行“以工代赈”

通过投资兴建大量公共设施,如水库、发电站、公路、桥梁、机场、运动场、公园等,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

社会福利

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福利体制;建立应急的救济机构,利用过剩物资救济失业家庭

3、措施:

影响:积极:①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②新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局限:③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的调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启示:新政是一次创新,它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1)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这也是“新"的表现;(2)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通过了《国家工业复兴法》;(3)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和典范,说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

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课标要求:了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纳粹德国对外扩张;知道德国、日本、意大利侵略集团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

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

原因:一战后,意大利经济衰退,政局混乱。

建立:年,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政权。

政策:对内独裁,对外侵略,年侵略埃塞俄比亚。

二、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原因:①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②希特勒利用人们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煽动复仇情绪。

标志: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建立法西斯专政,标志世界大战在欧洲策源地形成。

措施:①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解散工会;②为加强思想控制,焚毁进步书籍;③屠杀犹太人;④撕毁《凡尔赛条约》,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三、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日本法西斯统治的建立)

原因:①日本制定称霸世界的侵略政策;②经济大危机重创日本经济;③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势力的核心。

形成:年,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标志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对外侵略:①年,发动九一八事变;②年发动卢沟桥事变。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

课标要求: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理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艰巨性和胜利原因。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及主要战场

东方主战场:年,七七事变,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中国牵制了大部分日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用出了巨大贡献,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主要战场:形成欧洲西线、北非、欧洲东线和太平洋等主要战场。

欧洲西线战场:年,德国攻陷西欧,法国灭亡。德军对英国实施了猛烈的轰炸,英国军民坚持抗战。

二战扩大:年6月,德国向苏联发动突然进攻。

莫斯科保卫战: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规模再次扩大(最大规模):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

1、背景: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愤怒,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开始逐渐走向联合。

2、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建立: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使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对德、日、意及其仆从国作战,相互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

(2)意义: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3、战争形势的转折

(1)转折:年2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

(2)诺曼底登陆:年美、英盟军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

(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2)为了战胜人类共同的敌人——法西斯,不同制度的国家能够加强联合,结成联盟。

三、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雅尔塔会议:时间:.2三国及首脑:苏联:斯大林、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

内容:①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②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③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影响:进一步协调了行动,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波茨坦会议:时间:年7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波茨坦会晤。

内容:重申雅尔塔会议的精神,并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战争结束:

德国投降: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结束。

日本投降: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性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世界范围的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影响: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和人口卷入其中。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启示:要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加强国际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用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等。

(1)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二战的转折点;诺曼底登陆是开辟了打击德国法西斯的欧洲第二战场。(2)二战结束的标志是日本签订投降书而非日本无条件投降。

(3)注意区分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争夺世界霸权的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世界范围的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2)为了战胜人类共同的敌人——法西斯,不同制度的国家能够加强联合,结成联盟。(3)面对重大国际问题,各国只有加强合作,并肩斗争,解决问题,取得共同发展。

(4)和平来之不易,悲剧决不能重演。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在平等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应对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5)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团结联合抗战的典型事例有诺曼底登陆、雅尔塔会议、攻克柏林战役。从这些事例中充分认识团结合作是实现国家稳定、发展和应对挑战的保障。团结就是力量,合作双赢。

(6)雅尔塔会议存在明显的大国强权的色彩,因为苏联同意有条件地参加对日作战,有损中国利益,这充分说明了大国强权主义和弱国无外交。

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第16课冷战

课标要求:知道杜鲁门主义、德国分裂、“北约”与“华约”,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冷战的发生

含义:冷战是指二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

对峙与竞争状态。

冷战开始的标志: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他把世界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对立的营垒。)冷战结束的标志: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

冷战的表现形式(内容):

①政治上:出台杜鲁门主义。

②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的应用。(目的:控制西欧,对抗苏联,称霸世界)③军事上:建立北约。(全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冷战的实质:美苏两国在实力的基础上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

二、德国的分裂

背景:德国法西斯政权垮台后,美、苏、法、英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美、英、法与苏联在处理德国问题上的分歧越来越大,爆发了“柏林危机”。

分裂:西德: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东德:年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

影响:年,德国分裂为东德和西德,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三、北约与华约对峙

北约:年,美、英、法等12个国家在华盛顿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华约:年,苏联同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影响: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

美苏冷战对峙冷战对世界造成了什么影响?答:①造成国际局势紧张,局部热战。②双方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使世界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局面。③客观上有利于科技的发展。

冷战结束的标志?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年底,苏联解体。

问题思考:

1、冷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谁最先发出冷战的信号?2、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3、冷战结束的标志是什么?4、你如何看待“马歇尔计划”?

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课标要求:知道欧洲联合的趋势和日本经济的发展;知道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初步了解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

一、欧洲的联合

背景: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原因:原有的工业基础,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表现:20世纪50年代初,各国的工业生产已经基本恢复到甚至超过了战前水平。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

目的: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联合自强以提高国际地位。

联合进程:①20世纪50年代,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六国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②年,这3个组织合并为欧洲经济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③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组成了欧洲联盟。

性质:欧共体”是一个经济组织;欧盟是一个政治经济联盟。

作用:成员国加强经济合作,用一个声音在国际舞台上说话,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大大加快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二、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

美国的发展:

二战后:情况:经济繁荣。原因:①美国积极拓展世界市场,②应用最新科技成果,③革新生产技术。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情况: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90年代:情况:美国出现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经济进一步发展。

日本的崛起:

原因:外因: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推动了日本政府颁布“和平宪法”,

冷战开始后,美国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开始积极扶持日本( 军需订单)。

内因: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

日本经济发展的表现: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成为政治大国的欲望容易膨胀,军费开支大增。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目的:缓和社会矛盾

开始: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实行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

推广:二战后,为缓和社会矛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英国、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国先后成为“福利国家”。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发展。

影响:社会保障制度可以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

极限: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拓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有哪些?其中有哪些值得中国借鉴?

共同原因:①美国的援助;②采用最先进的科技的成果;③制定适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借鉴经验:抓住机遇深化改革;采用最新科技成果;制定适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标要求:知道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了解苏联的改革与变化以及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社会主义制度由一国到多国: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

经互会:年,苏联同东欧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中苏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加强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三、东欧剧变

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各国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东欧剧变的实质)。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第19课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课标要求:通过万隆会议、“非洲年”、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等史实,知道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和亚非拉国家为捍卫国家主权、发展经济所进行的斗争。

一、万隆会议

背景:亚洲和非洲新独立的国家都面临巩固政权、发展经济的共同问题。它们反对冷战,不愿卷入大国之间的军事冲突。时间:年4月地点: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参加国:亚洲、非洲29个国家和地区

内容: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万隆精神:会议所体现的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

影响:万隆会议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二、“非洲年”

1.年底,利比亚宣布独立。2.年,埃及爆发革命,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起义,推翻了英国扶持的封建王朝,年成立了埃及共和国。3.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独立年”。4.年,阿尔及利亚推翻了法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5.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非洲独立运动进入高潮。6.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三、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古巴革命: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等人的领导下,年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年底,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第六单元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

第20课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

课标要求:初步理解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和作用。

一、联合国与国际安全

联合国:

成立:年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地位:是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

.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纽约。首要宗旨: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

主要机构有:联合国大会(联大)、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安理会)、联合国秘书处等。

联合国大会简称“联大”:由全体会员国组成,每年举行一届大会。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简称“安理会”:担负着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安理会由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美国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联合国秘书处;是联合国的行政秘书事务机构。

维和部队:以联合国名义派出的武装力量,被人们称为“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

作用: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避免了可能发生的战争。

二、经济全球化

原因: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②各国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有了新的提高。③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表现: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日益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三、世界贸易组织

成立: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

宗旨:是以非歧视性、开放、公平为原则,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保证就业、收入与需求的增长,提高人类生活水平。

职能:制定和规范多变贸易协定、组织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等。

影响: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推动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世界贸易组织与联合国一起成为支撑、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第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课标要求:初步了解“冷战”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背景:冷战的结束使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仍然存在着很多矛盾冲突。

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霸权主义、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恐怖活动。

霸权主义:.美国推行霸权主义:①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安理会,轰炸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5月8日,中国驻南大使馆遭到北约导弹袭击;②年,美国又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未经联合国授权,发动战争占领伊拉克。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背景: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企图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当今世界正处在新旧格局交替时期。目前是“一超多强”向多极化发展阶段。)

多极化趋势: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或国家联盟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三、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

不结盟运动:

目的:维护国家独立,摆脱美国和苏联的控制

成立时间:年实行和平、不结盟的对外政策

意义: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多数国家:致力于发展经济,力争增强经济实力,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中国: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贏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绝不干沙别国内政。

第22课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课标要求:以计算机网络、生态与人口等问题为例,了解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

一、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信息时代:二战后,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建立起

来。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在全球普及,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信息时代。

影响:计算机网络将世界各地联结成一个整体,创造了人类新的生活模式和文化理念,还对人类的经济活动产生了直接影响,推动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问题:网络安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saerwaduo.com/ssswdgk/9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