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不祥

14世纪的意大利佛罗伦萨作家薄伽丘有一本拉丁文本名叫Demulieribusclaris的著作,翻译成中文就是“著名的女人们”,所以国内又译作《名女传》,共讲述了位传说或史实的女性的故事,并按照年代顺序排列。

轮到倒数第三位女性时,他讲的是这么一个故事:

西西里欧特维尔王朝国王古列尔莫一世的女儿康斯坦丝出生时,一位修道院院长来访,当时就对公主的命运做出了预言:

她会毁了西西里!

欧洲是有神论,宗教背景浓厚,国王宁信其有。他觉得一个女人只要没有丈夫、没有孩子,就不会危害国家了,就把公主送进修道院当修女,并迫使她宣誓守贞。

其实薄伽丘终究只是文学家而不是历史学家,他讲的这个故事有一个很大的问题:

他把女主角的父亲搞错了。古一根本就没有女儿。

年,先王鲁杰罗二世驾崩时,他与原配王后所生的子女大都已经去世,古一是他唯一在世的嫡子;虽然他成功地在死前让年轻的继后碧翠丝怀上了自己的骨肉,却没有机会目睹她降生了。

所以,这位被预言会给国家带来不祥的公主,其实是先王的遗腹女,也就是古一同父异母的妹妹。

当然,也因为她是父王的老来女,从年龄上看,古一这个兄长也足够做她的父亲了。她生而无父,长兄如父。

但是,如故事所述,这位兄长照顾妹妹的方式,竟是听信外人的乌鸦嘴预言将妹妹送进修道院。佛罗伦萨编年史家乔万尼·维拉尼给出的版本更惊悚,若非一位长辈的介入,认定妹妹是灾星的古一早已沾上残杀手足的恶名。

那是一家位于京城帕勒莫的名为萨尔瓦托雷(意即“救星”)的修道院,大概只有救星才能镇住灾星。

年,古一驾崩,嫡子古列尔莫二世继位,因为年幼,由母后纳瓦拉的玛格丽塔摄政,这位太后任命了一位亲戚斯蒂芬为宰相辅政。

年,反对斯蒂芬的人开始传播流言,说:

斯蒂芬谋害了国王,意图让自己的兄弟娶公主登基。

在这场风波中,斯蒂芬最终失势被驱逐,这个流言是否靠谱已经无从得知,也不再重要。事实上,即使国王真的遭遇了不幸,也该国王的胞弟恩里科继位,轮不到那个不祥的姑姑。

古代欧洲医疗水平和条件有限,即使王室子弟也难免夭亡。恩里科在年的急病去世让西西里王国的王位继承出现了危机。

于公于私,接近成年的古二都需要抓紧开枝散叶,娶妻生子。

欧洲的规矩,只有婚生子女才有王位继承权,如古一的兄长故太子鲁杰罗的儿子莱切伯爵坦克雷迪虽然是先王的长房长孙,但因为是庶出,就没有机会继承爷爷的王位,只能看着叔叔和堂弟登基。同理,鲁二早年的私生女们和她们的丈夫也不用想那些复杂的问题。

所以,唯一有资格继承王位的,就是与古二年龄相仿的康斯坦丝(意大利语当作科斯坦察,小编觉得不好听,本文就用英语译名了)。但是,同龄不同命。

康斯坦丝的母后碧翠丝虽是国王的继祖母,却十分透明;对摄政太后玛格丽塔来说,她这个小姑子也不是啥直系血亲,而且之前斯蒂芬的事足以让太后警惕乃至更加有了防范她的理由,决不能让她有丈夫,不然预言就应验了,吾国就易主了!

即使在成为唯一的王位继承人后,正值芳华的康斯坦丝仍然被关在修道院里。

关于康斯坦丝的早期经历,研究西西里历史的美国专家玛丽·泰勒·西梅蒂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康斯坦丝在帕勒莫的教堂和宫殿的镀金马赛克中长大,她的青春在摩尔修道院和凉亭的花丛和喷泉中绽放和凋谢;作为王位的潜在继承人,她在国际外交中是一枚不被轻易放弃的宝贵棋子。

但这与前述其实并没有太大的矛盾,而且事实的确是热衷于通过结姻拉拢古二的诸侯不少,向她提亲的却没有一个。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越来越远离最佳的生育年龄,越来越不被视为家族传宗接代的希望所在。

还有一位匿名的梵蒂冈人所著的HistoriaSicula将康斯坦丝大龄未婚的原因解释为相貌丑陋,但这种说法并没有受到后世的认真对待,因为相貌基本不在政治婚姻的考虑范围之内。

大龄出阁

当时的西西里王国和北面的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第一帝国)争斗多年。但是古二想趁拜占庭内乱从中取利,自然不希望神圣罗马帝国横生枝节,最好的办法就是签订和约,虽然他们已经签订过《威尼斯和约》,但古二提出通过结亲进一步巩固两国之间的和平。

本来西西里王国抱的是教皇的大腿,教皇反对西西里和神圣罗马帝国结姻,但那时教皇正好换了年长不好斗的路爵三世,给了两国结亲的机会。

这时候,古二已经娶了英格兰公主琼,但一直没有孩子,哪怕想定娃娃亲也无娃娃可定,唯一的筹码就是大龄未嫁的康斯坦丝了;于是,他为康斯坦丝订了婚。

薄伽丘说:康斯坦丝也知道自己年纪大了,反对嫁人,决定将童年时为上帝守贞的誓言进行到底,但没有用。

西西里方面举行了盛大的庆婚仪式,毕竟康斯坦丝是西西里王国唯一长大成人的嫡公主,这也是开国以来第一次嫡公主出嫁。

薄伽丘又说:

一个55岁、满脸皱纹的老太婆就这样抛弃了这个神圣的修道院,抛弃了她的修女面纱,换上王室的装扮结了婚,以皇后的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

编年史家马莱斯皮尼的版本要温和一些,说她时年50岁。

虽然这样的场景对应的画面很有喜感,但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这里小编又要批评薄伽丘了,康斯坦丝订婚在年,30岁的年纪虽然在当时算晚婚,但绝不是什么50岁、55岁满脸皱纹的老太婆,论外貌,也是金发碧眼的高挑美人(进一步可证前述相貌丑陋的说法可以休矣)。而且她嫁的是神圣罗马帝国霍亨斯陶芬皇朝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一世的在世长子海恩里希而不是皇帝本尊,过门之际当是太子妃,怎么会是皇后呢?预言也不是这么预言的,咳咳,剧透了。

政治联姻无关爱情,皆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无论是19岁的海恩里希还是30岁的康斯坦丝都没有选择。尤其是康斯坦丝,小时候想不想出家由不得自己,长大了想不想嫁人还是由不得自己。

古二也许只顾眼前,毕竟联姻的好处是很实在的,红胡子承诺不再对西西里王国作非分之想;他也许还心存侥幸,即使他这次正式确认了康斯坦丝和海恩里希夫妇就是他未来的王位继承人并召集诸侯宣誓效忠,但只要他有了自己的后裔,更换储君易如反掌。就算最坏的情况下,康斯坦丝继位也能确保王室血脉不绝。

最可能也最有能力反对康斯坦丝出阁的太后玛格丽塔已经在1年前去世了,只有副宰相马特奥坚决反对,但是无济于事,这时候的古二已经是独立执政的成年君主了。

年,海恩里希与康斯坦丝在米兰正式结为夫妻。

凤凰还巢

年,仍然膝下无人的古二驾崩。无论按继承法还是先王的遗愿,这新空出来的王位都应该由康斯坦丝继承,帕勒莫大主教瓜尔铁罗等人也支持康斯坦丝继位。

但是,以反德分子马特奥为首的西西里的贵族们并不希望国家就此落入神圣罗马帝国皇子海恩里希之手。

于是前面说到的古二的堂兄莱切伯爵坦克雷迪就被推上了前台,拥立为新君。此事马特奥居功至伟,他不仅坏了坦克雷迪的竞争对手安德里亚的鲁杰罗(RA)的名声迫使其退出竞争,还为坦克雷迪争取到了教皇的支持。坦克雷迪也就投桃报李,提拔他为正宰相。

此举当然激怒了神圣罗马帝国,但红胡子皇帝当时正忙于十字军东征,无暇他顾,只能宣布支持RA。

年,红胡子意外溺水而亡,海恩里希继位为德意志国王亨利六世。同年,西西里国舅里卡多设计诱杀RA。

年,亨利六世带着康斯坦丝去罗马加冕。原本因为神圣罗马帝国和教皇国的长期矛盾,教皇对于加冕这种事并不感冒,但是面上工作还是要做的。

这时候,康斯坦丝才如薄伽丘所“预言”的那样成为皇后,并穿上华丽的凤袍。

加完冕后,他们并不打算回家,还想顺路去娘家讨个债。忠于皇帝的比萨舰队早就准备好了。

两夫妻一个自带武力威慑,一个自带合法继承权,卡普亚、阿韦尔萨这些诺曼人最早建立的北部要塞直接向姑爷小姐开启了大门。

5月,亨利六世兵临要塞那不勒斯。同时,鲁二生前十分喜爱的陪都萨莱诺不仅对亨利六世夫妇表示欢迎,还向康斯坦丝发出了避暑邀请。萨莱诺在当时具备最好的妇科医学条件,也许有助于让身体一直不好、年龄又偏大的康斯坦丝早日诞下麟儿。

康斯坦丝虽然没见过父王,但对父王一直十分仰慕,欣然住进了父王生前的旧宫殿。

前线被俘

但是,意大利之夏成为德国人的好运是年后的事了。年的意大利之夏,神圣罗马帝国军队遇到的不仅是坚守不降的那不勒斯,还有疟疾等疾病,一些带队的领主不幸病死军中,亨利六世自己也病倒了。于是,其被挟持从征的政敌韦尔夫家族的大公子亨利趁机开溜,并散布谣言说皇帝驾崩了!

一时间,人心惶惶,亨利六世虽然及时康复,却觉得这仗打不下去了,撤!

但是他想表示他还会回来,于是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策:把康斯坦丝留在了承诺会照顾她的萨莱诺。

他这一走,原先投降他的城市们就重新归顺了坦克雷迪。之前因为萨莱诺背叛而出奔到那不勒斯协助守城的萨莱诺大主教尼科洛也看到了立功的机会,便给自己的家乡的朋友们写了几封信。

尼科洛是反德宰相马特奥的亲儿子。

萨莱诺人很快明白了自己比其他城市更有优势,那就是他们有一个现成的投名状,于是他们涌向了先王的旧宫殿,叫嚷着擒拿敌国皇后康斯坦丝。

他们就是这么实践照顾她的诺言的。

当初,海恩里希在与她庆婚路过萨莱诺时,便接到丧母噩耗匆匆回国;现在,这地方又要成为她的噩梦。

《冰与火之歌》的作者乔治·马丁曾写过一本历史小说口吻的《危险的女人们(DangerousWomen)》,也提到了康斯坦丝的这段故事,说她早已预料到可能有不幸的事发生,但她自忖如果在敌人到来前就逃跑,虽然可以保证安全,但不仅有损明日之君的形象,也无法向丈夫交代;而且她只想到自己可能会被娘家人围城,却不曾想自己在城内就遭到了老乡们的中心开花。

她登上阳台,温和地抗议和警告着翻脸不认人的老乡们:局势会好转的,别听尼科洛夸大其辞。

但还是拦不住老乡们铁了心要拿她邀功。

康斯坦丝锁上了门窗,泪流满面地祈祷上帝帮助她报复敌人。

也许是祈祷起了效果,老乡们并没有攻进来,因为西西里远支宗室埃利亚制止了他们。

但埃利亚也不是来给敌国皇后解围的,而是来说服她就范的。乔治·马丁《危险的女人》称埃利亚为坦克雷迪的nephew,其实不确,他属于坦克雷迪的阵营没错,但既不是坦克雷迪的(内)侄子也不是(内)外甥,而是年龄更大的平辈,大到都七十古来稀了。

优势局面下还选择谈判,无非不想造成更多无谓的伤亡。

康斯坦丝深知自己身为弱势一方并没有太多讲条件的资本,但也明白对方感兴趣的唯有自己一人,于是提出了唯一的条件:让西西里士兵护送她身边的德军士兵安全离开。

埃利亚当然不会拒绝兵不血刃生擒敌国皇后这样的好事。曾参与防御那不勒斯的西西里海军大将马加里托也赶到了,亲自用由人划船的德罗蒙战舰将敌国皇后押去见官。

马加里托的妻子玛丽娜是鲁二的私生女,所以康斯坦丝还得叫他一声姐夫。马加里托对小姨子也没有怠慢,在船的一头给她搭了一个帐篷。

凤凰历劫

沦为阶下囚的康斯坦丝当然知道,在终点墨西拿等着她的便是国王坦克雷迪。

战争首谋亨利六世毕竟不在眼前,坦克雷迪只能把国家被入侵的愤怒发泄到康斯坦丝头上,指责她引狼入室、背叛母国。

但是,她一点也不打算服软认怂。

她在萨莱诺被带走的时候,穿着黄金缝制的裙子、珍贵闪烁的珠宝装饰的布斗篷,头发装饰着宝石,外衣装饰着玫瑰,正是皇后的打扮,如同女神(外国人自己写的,不是小编尬吹的)。

这次身为战俘面见敌国国王,她仍然是这身装扮,气势上不能输,言语上更不能输:

国家是我的,是你抢走的!

坦克雷迪虽然比康斯坦丝小一辈,但年龄比她大17岁,年纪大的人见的世面多,做事也稳重,不会因为一时冲动就杀人。但是,既然老天爷把王位竞争者交到他手里,他也不能对不起老天爷的这份厚爱。

他像模像样地给王后西比拉写了信,要她写一份官方的邀请函,硬是把押解敌国皇后回京粉饰成了西西里王后邀请敌国皇后来京进行友好访问交流。为了促进交流,他还安排敌国皇后和西比拉同吃同住同睡,弄得跟真的似的。

但事实上,两位君主配偶都很清楚,面上客气归面上客气,实际上她们在彼此眼里不是篡位者就是觊觎者,所以在日常交流中,争吵是难免的。

西比拉早就不赞成丈夫的安排,在她眼里,他对康斯坦丝的太过礼待就是变相承认康斯坦丝才是王位继承人,也就是否定了自己;竟然还安排康斯坦丝和她同吃同住,你以为拍《老友记》还是《欢乐颂》呢!

更让她不安的是,帕勒莫的百姓好像童话故事看多了,对公主普遍存在同情心理,完全不把这位敌国皇后当外人。要是哪天他们夫妇身体不适或者出差,指不定这些天子脚下的百姓会做出什么来。

为了丈夫,也为了儿子,她决定防患未然,斩草除根。最好的实现办法,当然就是说服丈夫下令。

但是坦克雷迪如果有撕票的意思,又何必拖延至今?问题是这票他就算想撕也撕不起:对内,他对上需要先王庇佑,没底气处决先王的女儿;对下需要民心拥戴,没底气处决公认的王位继承人;对外,他需要教皇撑腰,没底气越过教皇处决教皇亲自加冕的皇后;他需要留有余地,更没底气和强大的神圣罗马帝国结成死仇。何况他以骑士风度自矜,不屑为难女人。

然而,他同意西比拉就此事咨询他的头号智囊宰相马特奥。

马特奥上了年纪,痛风,走路困难,但头脑很清醒,出主意一点也不含糊,很快就写好了方案,一个坦克雷迪没有理由拒绝的方案。

马特奥指出,像敌国皇后这么危险的人物,就算不便处决,也应该与群众隔离,严密关押。

至于地点,他也安排好了,非坚持抵抗敌国三月之久的那不勒斯莫属。那不勒斯还有一座四面环水的要塞叫蛋堡,因外形似蛋而得名,曾用于流放失势的西罗马皇帝,自然也配得上康斯坦丝的皇后身份。

当初西西里故太子鲁杰罗助父开国时所兼并的那不勒斯这时候成了留给儿子坦克雷迪的宝贵遗产,既能抵抗敌国皇帝,又能关押敌国皇后。固然康斯坦丝也是他的妹妹,但毕竟没有见过面,不需要承担义务和责任。

鲁二得到那不勒斯以后对蛋堡也很重视,如果他在天有灵,也许还会为自己的孙子终于擒获了敌国皇后而欣慰。

亨利六世也绝想不到,手无寸铁的妻子会比手握大军的自己先进入这座坚城。

马特奥早就给那不勒斯守将写了小纸条:

好好看守大海中央城堡里的皇后。

既然各为其主,就别怪老夫不认你这个公主了。

蛋堡的另一个名字叫萨尔瓦托雷城堡,也就是救星城堡。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京城曾有家同名的修道院,曾有一位被诅咒的公主曾在那里守闺30年。

订婚7年后、结婚5年后,同一个人终于可以像公主一样在高塔上守闺了,并且在这座父王重视的城堡度过了自己的37岁生日和年的新年。

那不勒斯湾的日落很浪漫,但她有没有心情欣赏就不知道了。这段时间,她最常做的就是祈祷,那是她多年在修道院养成的职业技能。也许她还顺便祈求过父王的保佑,可鲁二从没见过她,怎知这被关在塔上锦衣华服的敌国皇后,就是他的亲生女儿?

新的一年,马加里托因为活捉敌国皇后而受封为马耳他伯爵。

虎口脱险

按道理,康斯坦丝被俘,最着急的应该是她的丈夫,但是,他并不着急,他笃定了坦克雷迪没有顶着舆论压力撕票的底气,只是派人给康斯坦丝送小纸条以为鼓励;而反过来,坦克雷迪也没有收赎金放人的打算。

偶像消失了,西西里民众也不乐意了,痛骂马特奥。当初排挤斯蒂芬,最积极的参与者和最大的受益人之一就是他,谁知道斯蒂芬意图让弟弟娶公主的流言是不是他的手笔?为何他这一辈子都与公主为敌?自己痛风了就嫉妒走路快的吗?

如果这样僵持下去,只要神圣罗马帝国无法攻陷那不勒斯,康斯坦丝将会在蛋堡老死,或者在坦克雷迪死后被西比拉处置。看过《李尔王》的朋友们应该了解,那个带着夫家军队讨伐娘家的公主在兵败被俘后落了个什么结局。

如此,除非宙斯再化身一次金雨,否则腓特烈二世、曼弗雷迪、康拉丁等人都不会来到这个世界上,世界历史一下子简单很多。

却是坦克雷迪的保护伞教皇雷定三世打破了僵局,要坦克雷迪把康斯坦丝交给他:合作,就像前任克勉三世一样承认他是合法国王;不合作,就宣布他是异教徒,号召诸侯讨伐。

坦克雷迪只得从命,还送了康斯坦丝很多礼物。

雷定三世绝不是活雷锋,当初韦尔夫家的亨利搞事情,背后就有他的影子,现在他希望的也是亲自劫持康斯坦丝,以便向亨利六世提条件。所以,虽然康斯坦丝暂时离开樊笼还骑上了马,但可想而知到了罗马也不过是换个地方坐牢。

此次罗马之旅,原本水路最为稳当,海军大将马加里托更是足以再次担当押送敌国皇后的重任。但不知是闹情绪还是简单的考虑不周,坦克雷迪没有提出走水路。

也不知道教皇的手下们哪来的自信选择陆路,果然出了问题——他们在靠近教皇国边境的地方遇到了等待已久的神圣罗马帝国士兵。

士兵们听到了主母的求助。主母曾经为了救他们而自愿被俘,现在正是报恩的时候!

教士们当然反对,但无效。

康斯坦丝不需要去罗马见教皇了,她和士兵们一起骑着马翻越阿尔卑斯山回到夫国与丈夫团聚了。

既然没了女主角,教皇期待的《罗马假日》也就拍不成了,坦克雷迪除了获得了厚待政敌的美名以外,也终于两手空空。

喜得贵子

年初,坦克雷迪驾崩,由儿子古列尔莫三世继位,寡后西比拉摄政。

坦克雷迪是一位出色的军事统帅,他的死让亨利六世觉得有机可乘。正好之前劫持英格兰的狮心王理查(古二的妻兄)讹了一大笔钱,他借此组建了豪华的舰队。于是,当他抱着一决雌雄的决心再次挑战坚城那不勒斯时,他看到了洞开的城门。

守将没有变,还是那个抵抗过皇帝也看守过皇后的人,也不知道他是被敌军的实力吓到了,还是当初就被皇后策反了。

这次抵抗亨利六世最激烈的是萨莱诺。市民们已经拿他的皇后当过投名状,自知不会被放过,只能死扛,最后当然是扛不过去,被破城、屠城,这座曾经的陪都也因此衰落下去。

由于市民们争相带路,京城帕勒莫也守不住了。

亨利六世选择在年的圣诞节加冕为王,只消让古三禅位给自己即可。他许诺善待古三的家人,比如让古三做回坦克雷迪以前的莱切伯爵。

亨利六世继承西西里王位的资格当然来自康斯坦丝,但是亨利六世的登基大典上,古三及其家属齐齐出席,康斯坦丝却没有出现。

这不是她存心不想让娘家亲戚们难堪,而是因为,订婚10年、成婚8年、已经40岁的她,竟然怀孕了,不得不放慢行程!

因为这样的事在当时实在难以置信,便有了皇后假怀孕、意图拿屠夫的儿子冒充皇嗣的流言。神圣罗马帝国是很注重血脉传承的,绝对马虎不得。

康斯坦丝也知道人言可畏,于是她在镇上的广场搭起了帐篷,邀请当地的妇女看她生产,没几天,在场的人都看到皇后当众给一个男婴哺乳,于是流言不攻自破。

很难想象她以30岁的大龄过门的时候,她的夫家曾经把传宗接代的希望寄托在她身上,他们看重更多的应该是她的西西里王位继承权,甚至可能还期待她早点死掉再续娶一个年轻的。然而,历史就是这样神奇和不可预料,红胡子的小儿子们都没有儿子,唯一的孙子就是康斯坦丝所生的那个男婴腓特烈·罗杰。罗杰就是鲁杰罗的德语版,康斯坦丝继续致敬着自己从未见过的父王。

同样,如果没有当初那个她会亡国的预言,她将会和其他女子一样在婚龄出阁,那时,只是个孩童的海恩里希就不会成为她的丈夫,也就没有资格坐在王位上。

然而,越防止,越发生,她的国终究因为她而亡了。亨利六世登基不久,连新年都没过,就以谋反为由将古三及其家属押回了德国,更对古三进行了永久性非人道的身体摧残,马加里托也成了盲人。只有西比拉是女人不好下手,后来亨利六世就杀了西比拉的兄弟里卡多。

没马特奥的事,因为他已经死了。

对康斯坦丝来说,害过她的人都遭到了报应,但是,这真的是她希望看到的吗?

凤翔九天

美国剧作家约翰·斯通在剧作《西西里国王坦克雷迪》中创作了西比拉以当初的不杀之恩央求康斯坦丝的剧情,康斯坦丝也有意保全自己的亲戚们,但是,她实在拦不住丈夫。

按道理她刚生完孩子不应该那么快赶去京城,但这完全是她可能的态度。

亨利六世也知道康斯坦丝在西西里人心目中的人望,巴不得康斯坦丝在西西里做他的代理人,他也就可以放心处理神圣罗马帝国的事了。他的堂妹阿格妮丝私自嫁给韦尔夫的亨利虽然令他震怒,却也给了他和韦家和解的机会——也亏得这是一场秘密婚姻,如果大操大办,皇帝皇后难免应邀出席,那么当初皇帝撤军皇后被俘的账就得好好跟新郎算一算了。

亨利六世不在的日子里,康斯坦丝用自己的名字签发文件,并给自己补上了因为怀孕生子耽误的加冕手续。她是以公主之身登基,所以她不是王后,而是女王。

亨利六世打出合法王位继承人康斯坦丝的招牌并没能让西西里人对他盲从,他们对他建立德军控制下的政府的意图看得一清二楚,也明白他只是拿康斯坦丝当傀儡。一个叫乔尔达诺·卢皮诺的贵族干脆趁亨利六世参加十字军之机揭竿而起,自称国王。

亨利六世平定了乔尔达诺的叛乱,却发现了康斯坦丝送给乔尔达诺的珠宝。这位一直坚持自己权利的西西里女王竟然支持他人为王,最合理的解释就是——继两次被娘家人软禁之后,她又一度被自己的丈夫软禁了。

皇后通匪简直是天大的丑闻,亨利六世不留情面地当着康斯坦丝的面残忍地处决了乔尔达诺,而且放言他可以连康斯坦丝一起杀。这就愈发激怒了爱戴康斯坦丝的西西里人。

康斯坦丝虽然在政敌面前骄傲得很,但位登九五后却没有大摆架子。有一次,她坐在高椅子上召见一位神父,进行忏悔。神父说:现在我是耶稣,您是抹大拉的玛丽亚,您应该放低姿态。高贵的皇后娘娘就坐到了地上。

康斯坦丝知道丈夫并不爱自己,更知道丈夫对家乡的倒行逆施和对她的亲人们的迫害,于是靠丈夫登基的她选择做回自家的公主,做回先王的女儿。她和叛军一起将亨利六世包围在一座城堡,迫使丈夫答应讲和。

年,亨利六世再次来到西西里都城帕勒莫,与康斯坦丝一起度过复活节,一起签署公文,一副床头打架床尾和的模样,毕竟即使撇开夫妻关系,各自代表一国的他们也完全可以结为政治盟友。

7月,亨利还镇压了一场叛乱,但9月,亨利突然暴崩,年仅31岁!

有人说是康斯坦丝与教皇合谋弑夫。但小编保留意见,因为亨利一死,且不说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传承出现了问题,就是康斯坦丝的娘家西西里也成了孤儿寡母的局面,她就那么有把握杀了丈夫还能自保?

亨利死后,霍家最有实力竞争皇位的是他的幼弟菲利普,而不是他已经被选为德意志国王的才不满3岁的独子腓特烈。菲利普倒是有心接侄子回国,但国内局势太乱,他只能默许腓特烈回到帕勒莫母亲身边。他对兄嫂的那些来自西西里的仇人们也没兴趣,全放了。

康斯坦丝给腓特烈加冕为西西里国王费德里科一世,与她共治,联名签署公文,并以腓特烈的名义把西西里王国和夫家割裂开,将丈夫留下的德国重臣一一驱逐,只留下为西西里着想的人。所以,她也就不再和哪怕差点坑死自己的尼科洛和埃利亚计较,更不会追杀早已出逃的亡国太后西比拉。

她不再提儿子是德意志国王,更不以霍家长孙的名义为儿子争取皇位,只希望儿子安心做西西里的国王;但是作为先帝遗孀,她仍然自称神圣罗马帝国皇太后。

历史的另一大神奇和不可预料之处就是,一些受过专门帝王教育的人登基不久就翻车了,而一些没有受过上岗培训的人却做得很好。

康斯坦丝从小就被预言亡国,并因此在30岁以前一直被关在修道院里,接受的应该更多的是宗教教育,很难想象会有谁慧眼独具提前押宝对她进行帝王教育,她的手腕总不会是亨利六世教的吧。这时候,她已经将亨利六世以西西里国王的衣冠下葬,愣是让这位被教皇依诺增爵三世称为“如北风怒吼,肆虐在玫瑰园般的西西里”的凶悍的皇帝成了自己家的上门女婿,让她的公公红胡子当初为儿子精心预留的墓地成了空坟。

随着丈夫的死,独立执政的康斯坦丝真正成为了娘家的掌舵人,再也不用怕被谁囚禁了。

有一次,热那亚的一位海军上将在帕勒莫港口劫持了九艘船,说是海盗船。康斯坦丝逮捕了几位热那亚贵族,迫使对方赔偿损失。

欧特维尔王朝祖上就是做海盗的,热那亚人,你们指斥乘舆了。

百世流芳

但是,老天爷没有给康斯坦丝更多的时间。她的身体再没好过,在守寡后的第二年,在过完了44岁生日后不久,西西里女王就写下了遗书,将4岁的独子托孤给教皇依诺增爵三世,并要下属们也向教皇宣誓效忠。当然她肯定知道早就迫使她放弃大量宗教权利的依诺增爵三世绝不是活雷锋,但却是最理想的托孤对象。

作为先王,康斯坦丝有资格与父王和丈夫葬在一起,这一事实又是她不曾弑夫的力证。

另一大力证是但丁的《神曲》将她列在了《天堂篇》的第三首,第-句:

在我右边向你显示出的这另一片光辉,放射出我们这一重天的全部光明,我所谈有关我的事情,也是指她本人:她生前曾是修女,同样也曾被人从她的头部夺去那神圣头巾的阴影。但是,既然她不得已重返红尘,违反她的意愿,违反良好的民风,她则始终不曾揭掉心中的纱巾。这便是那伟大的康斯坦丝的光芒,她从施瓦本人的第二个狂风中,生下了第三个狂风也是最后一个掌握大权的人。

她是西西里女王,有时西西里人却以她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地位称她为皇后,但这不是出自充满恶意的敌我之分,而是发自内心的敬仰。数百年来,没有人去破坏她的坟墓、打扰她的安息。

修道院们也争相宣布自己是女王曾经的母校,当然最终胜出的只有京城那一家。

康斯坦丝的死在西西里引发了骚乱,直到10年后腓特烈长大成人。虽然依诺增爵三世曾薄待他,但随着时局的发展也支持他登上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称腓特烈二世。他下诏抬举那不勒斯,打压萨莱诺,还曾加固那座著名的蛋堡。

不知是否会有人告诉他,那是曾囚禁他母亲的地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saerwaduo.com/ssswdly/12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