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白癜风可以要孩子吗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648534.html

年中考时事热点材料题(原创)

原创编写资料,非网络转载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单元概要

1、距今约二三百万年,人类形成。从早期人类的出现到15世纪末为世界古代史阶段,这一时期人类社会大体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2、人类最早的文明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产生的。亚非地区的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3、古代亚非的文明古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成果,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金字塔、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汉谟拉比法典》、古代印度的梵文和佛教、中国的甲骨文和青铜器等。

第1课古代埃及

一、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一)古埃及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

(二)古埃及文明的诞生:约从公元前年开始,在尼罗河下游陆续出现了若干个小国家。公元前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实现了统一。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古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版图向北延伸至叙利亚和小亚细亚交界处,以及幼发拉底河上游,向南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

(三)走向灭亡:公元前年,波斯帝国吞并古埃及;后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占领古埃及。古埃及文明没有延续下去。

二、古埃及文明的代表:

(一)古埃及的科学和文化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这源于劳动人民的生产与生活实践,其中天文学、数学和医学最为突出。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二)金字塔

1、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其中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

2、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三、法老的统治

(一)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古埃及的国王称“法老”。法老作为全国最高的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

(二)胡夫金字塔之后,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逐渐衰落。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一、两河与两河流域文明

(一)发源地: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即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二)诞生:约公元前年起,两河流域南部逐渐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三)汉谟拉比王国:公元前18世纪,国王汉谟拉比对外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奴隶制国家。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他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二、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

(一)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60进位制,制定了阴历。

(二)《汉谟拉比法典》

1、地位:《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实质和内容:《汉谟拉比法典》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从法典可知

(1)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2)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也有买卖奴隶的现象。

(3)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男性家长对奴隶有生杀予夺之权,对妻子儿女有绝对权威,在欠债时甚至可以将妻儿送去抵债。

(4)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3、影响:《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第3课古代印度

一、印度河与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一)起源: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在那里发现的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曾一度繁荣,后因不明原因而衰亡。

(二)雅利安人入侵:公元前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三)孔雀王朝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二、古代印度文明的代表

(一)印度有“黄金之国”、“大象之国”等美称,发明了阿拉伯数字,佛像艺术对中国影响很大。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实质: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的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2、内容:种姓制度中,最高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在这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

3、特点:种姓制度各等级之间世代相袭,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三)佛教

1、创立时间与创始人: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他是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城释迦族的王子。

2、背景:早期佛教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

3、教义:提倡“众生平等”、宣扬“忍耐顺从”。

4、发展: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因而也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信仰的民众日益增多,一度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5、外传: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中国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佛教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

单元概要

1、古代人类文明有两种主要类型: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属于海洋文明。

2、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雅典以奴隶制民主政治著称。罗马经历了共和国到帝国时代。

3、古希腊、罗马文化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一、希腊城邦

(一)古代希腊地理范围:大致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半岛西岸、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岛等地区。地理特点:希腊半岛是古代希腊的主体,其地理环境呈现环海、多山、多岛屿的特点,平原面积很小,耕地十分有限。

(二)希腊文明的发源地:爱琴海地区。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迈锡尼文明后来中断,希腊进入相对落后的荷马时代。

(三)城邦时代:公元前8世纪,希腊出现了几百个城邦。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是“小国寡民”。最大的城邦是斯巴达,著名的还有雅典。

(四)希腊城邦的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成年男性公民有参与统治的权利;只有公民才能占有土地,占有一定数量的土地也是公民权的必要保障;参军打仗是公民的义务;城邦的宗教活动、节庆演出、文体竞赛都以公民为主体。非公民包括外邦人和奴隶。外邦人虽然是自由人,但没有政治权利,不能占有土地。奴隶几乎没有任何权利和自由。公民与非公民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二者界限分明,非公民转化为公民,极为困难。

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一)顶峰时期: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民主政治也随之发展到高峰。

(二)内容:公职人员几乎都是从全体公民中抽签产生,使每一名公民都有参政的机会。代表各地的10个主席团轮流主持城邦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这些主席团由各地抽签产生,主席团主席也经抽签产生。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为了保证贫穷公民参政议政,伯里克利还建立了津贴制度。

(三)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直接民主制。

(四)局限性: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三、亚历山大帝国

(一)兴起与扩张:

1、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边陲的马其顿成为军事强国。公元前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领大军,击败了波斯大军。亚历山大继续南下,兵不血刃进入埃及。公元前年,亚历山大从埃及转而进入两河流域,与波斯大军再度会战。一年后,波斯帝国灭亡。

2、亚历山大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其版图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南达埃及,地跨欧、亚、非三大洲。

(二)亚历山大东征的评价: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也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但是,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与经贸往来。

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一、罗马城邦与罗马共和国

(一)罗马城邦:兴起于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

(二)罗马共和国:

1、公元前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国家统治的决策权掌握在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手里,两个权力相等的执政官主持日常政务,公民大会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

2、《十二铜表法》:公元前年左右,罗马颁布了成文法。该法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等内容,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3、公元前3世纪初,罗马征服了整个意大利半岛,随后,罗马战胜了迦太基,控制了西地中海地区。公元前2世纪,罗马又征服东地中海地区,成为整个地中海地区的霸主。

4、在扩张过程中,大量被征服地区的战俘和人口被掠为奴隶,奴隶成为罗马共和国的主要生产者。奴隶起义不断发生,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斯巴达克起义,这次尽管被镇压,但沉重打击了罗马共和国的统治。

二、罗马帝国

(一)凯撒时代:公元前49年,曾经担任过罗马执政官和地方总督的凯撒,率领军队进攻罗马城,打败对手,控制了元老院。后来,元老院任命他为终身独裁官。不久,凯撒被谋杀,内战又起。

(二)罗马帝国建立:公元前31年,屋大维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公元前27年,屋大维首创了“元首制”这一政治形式,掌握了最高统治实权。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

(三)地跨三大洲帝国: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了罗马帝国的“内湖”。

三、罗马帝国的衰亡

(一)危机开始:3世纪,罗马帝国陷入长期的政治、经济大危机。

(二)外族入侵:年,被称为“蛮族”的日耳曼人开始大举侵入罗马帝国。

(三)分裂: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

(三)西罗马帝国灭亡: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打击下灭亡,西欧逐渐进入封建社会,欧洲人称之为“中世纪”。

第6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一、文学和雕塑

(一)文学:希腊神话影响广泛,其特点是“神人同形同性”。《荷马史诗》是宝贵的文学遗产,也是了解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

(二)雕塑:希腊的人物雕刻艺术达到了一种完美境界。奥林匹亚神庙中的宙斯像是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掷铁饼者》是希腊雕塑艺术中的杰作。

二、建筑艺术

(一)希腊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神庙。雅典帕特农神庙是典型代表。

(二)罗马建筑:吸收了希腊建筑的特点,并有所创新。罗马的代表性建筑,有可容纳近8万名观众的大竞技场;有引水道工程,其中最长的一条地上引水道长达91千米;还有庆祝胜利的凯旋门和宏大的宗教场所万神庙。

三、哲学和法学

(一)古希腊哲学成就突出。

1、德谟克里特提出了“原子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微小的“原子”组成。

2、苏格拉底的思考转向人类社会,这位哲学家终生探讨人的灵魂、美德和幸福等问题。他指出,求得知识的最好办法是有系统的问和答;他还主张“人应该认识你自己”,这对认识人的内心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3、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对许多学科都有贡献。他还创立了逻辑学等新的学科。

(二)法学是罗马人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1、《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2、罗马帝国的法学家们对法律进行了广泛论证,包括适用于罗马公民和非公民之间关系的万民法、关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经济法,以及众多的法律概念。它们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罗马法学系统。

四、公历的缘起

(一)罗马的历法来源于古埃及人的太阳历。凯撒命人以太阳历为蓝本编制新的历法,称“儒略历”。为纠正每年将近6小时的误差,采取每4年增加1天的办法进行调整,即每逢被4整除的那一年为闰年,在2月份增加一天。

(二)4世纪,罗马皇帝以此作为基督教历法。儒略历后来成为人们使用公历的基础。

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

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与法兰克王国

单元概要

1、西欧封建社会,自给自足分庄园经济盛行一时。

2、教会掌握世俗权力,对文化教育绝对控制。

3、中世纪早期被称为“黑暗时代”。10世纪起,西欧封建城市重新兴起,成为工商业与文化中心,城市争取自治,大学逐渐兴起。

一、基督教的兴起

(一)时间、地点、原因:1世纪,基督教出现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长期遭受苦难,渴望“救世主”的到来。

(二)主要教义:传道者宣传,耶稣就是“救世主”,教导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救世主”在希腊语中称作“基督”,这种信仰耶稣基督的宗教后来被称为“基督教”。

(三)4世纪末,罗马皇帝将基督教定为国教,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二、法兰克王国

(一)建立: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许多大小不同的王国,被称为“蛮族王国”,其中最为强大的是年建立的法兰克王国。

(二)克洛维皈依基督教: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者是克洛维,他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在他的带动下,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了基督教。

(三)克洛维保留了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教会和部下,从而获得了罗马教会、信基督教的高卢罗马人和部下的广泛支持。克洛维统治时期,法兰克王国不断扩张。

三、封君与封臣

(一)土地分封制度的改革: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将土地无偿地赏赐,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的观念日益流行开来。11世纪时,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

(二)西欧封建土地制度的内容: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

(三)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依次从属;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三、查理曼帝国

(一)建立:8世纪,查理继承成为法兰克国王。年前后,法兰克王国的版图扩展到今天的意大利北部、西班牙北部和德国西部的广大地区,与原来西罗马帝国的欧洲部分基本相当,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

(二)查理继续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把王国分为很多教区,命令每个教区的人民向教会缴纳“什一税”;年,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称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

(三)分裂: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按照约定,三个王国彼此间不存在隶属关系。

第8课西欧庄园

一、庄园的领主与佃户

(一)时间: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

(二)西欧庄园的特点: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三)庄园的居民与土地:

1、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

2、庄园的耕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自营地”,通常占庄园全部可耕地的1/3到1/2,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是佃户的生活来源。佃户取得份地的条件是义务耕种领主的“自营地”,一般每周要在直领地上劳动3天,剩下的时间才属于自己。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庄园周围的“共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

3、自由农民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有份地保有权,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他们的土地。

二、庄园法庭

(一)庄园具有司法权,设有庄园法庭,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

(二)庄园法庭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一般是每隔一段时间为解决一批问题而开庭一次。法庭开庭的地点也不固定。

(三)庄园法庭也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佃户之间关于土地、借贷和婚姻的纠纷,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等,都要通过庄园法庭进行审理。

(四)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基本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罚金全部归领主所有。出席法庭是佃户的义务,没有经过领主允许而无故缺席,也会被罚款。

(五)法庭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领主可以凭借法庭奴役佃户,佃户也可以利用法庭维护维护自己的权益,甚至有权参与案件的审理。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一)西欧城市由衰落走向复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在长达多年的时间里,西欧的农业、工商业普遍衰落,罗马时代的很多城市变成了废墟。从10世纪起,西欧开始恢复起来。

(二)封建主束缚的城市:由于城市一般坐落在封建领主的领地上,因此,领主像控制庄园一样,对城市居民任意征税,甚至要求居民像佃农一样履行义务。城市居民采取各种方式反抗,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包括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等等。

(三)城市获取自治权:到13世纪,许多城市取得了某种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在这样的城市里,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部分城市还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设立城市法庭,成为自治城市。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权的形式,是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一种证书,这种证书就是“特许状”。国王给在封建主领地上的城市颁发特许状,既削弱了割据势力,又获得城市的拥护。

二、城市居民的身份

(一)农奴进入城市,成为自由人: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他们一般是从周围农村的农民转变而来的。很多人进入城市以前还是农奴,一旦进入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了市民的身份,从此享有自由,领主无权强迫他重新变成农奴。随着更多的城市取得自由,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成了自由人,而且,城市工商业还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越来越多的农奴逃离庄园,进入城市,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二)城市手工业生产与商品贸易:手工业者主要从事小商品生产,拥有简单的生产资料,自己和家属都参加劳动,靠出卖产品换取其他生活用品以维持生活。家庭既是生产的作坊,也是店铺。商人专事商业和贸易,通常比手工业者富裕。

(三)早期资产阶级的产生: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级逐渐形成。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三、大学的兴起

(一)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断传入西欧。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二)大学争取自治权:12世纪,巴黎出现了许多教会学校和教师私人办的学校。教师私人办校必须从教会那里得到授课许可证。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利和经济利益,巴黎的教师组成教师行会,选举会长管理学校。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

(三)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国王希望大学成为本国的教育和文化中心,一般都尊重大学自治。教皇支持大学,但不允许异端言论。在不违反正统教义的情况下,大学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司法特权指大学师生免受地方世俗法官审判,而须按教会法规定由当地主教审理,或由大学法庭独立审理。

(四)中世纪大学课程包括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等基础课程。学完之后进入专业课程,有法学、医学和神学。课程设置一方面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一、查士丁尼及其《查士丁尼及法典》

(一)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其版图涵盖了希腊以及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地区。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则延续下来,并且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

(二)《罗马民法大全》

1、《查士丁尼及法典》:年,查士丁尼为了稳固东罗马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法典编纂委员会把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汇编为《法学汇纂》,又编成指导学习法律文献的《法理概要》。后来,查士丁尼又命人将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编辑为《新法典》。

2、以上4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二、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一)外部军事进攻:从7世纪起,阿拉伯人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占领了帝国的部分地区。9世纪以后,拜占庭帝国又面临着多个外部军事势力的进攻,帝国版图不断被蚕食。

(二)十字军东征:长期的对外战争导致帝国内部财政枯竭,拜占庭皇帝不得不求助于西欧封建主的军事援助。早就垂涎东方土地和财富的西欧封建主组建了十字军。东征的十字军不仅没有给拜占庭以军事援助,反而攻打拜占庭帝国。

(三)拜占庭帝国灭亡: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

(四)拜占庭文化的特点与影响: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和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单元概要

1、日本通过大化改新,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进入封建社会。

2、伊斯兰教的创立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最终称为地跨三大洲的帝国。阿拉伯人为沟通东西方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11课古代日本

一、6世纪前的日本

(一)大和王国:5世纪初,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二)贵族与部民: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从事农业的称为“田部”,从事海洋捕捞的称为“海部”等等。来自中国、朝鲜的移民也依其特长分别编入织棉部、锻冶部等。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二、大化改新

(一)背景: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

(二)改革前提: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扶持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

(三)从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主要内容有: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颁给公民,每隔6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四)作用: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三、幕府统治

(一)日本庄园经济: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组成庄园。大庄园还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二)幕府统治:

1、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了长达近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2、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幕府将军实际上把持着国家政权。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一套展现武士阶层道德与行为规范的武士道。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第12课阿拉伯帝国

一、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一)伊斯兰教的诞生:在伊斯兰教诞生前,阿拉伯半岛盛行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麦加等地信奉安拉,但并不排斥其他神灵。穆罕默德阐述了独尊安拉的宗教思想,创立了伊斯兰教。

(二)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半岛的统一:穆罕默德最初在麦加城传教,由于遭到传统势力的反对,他于年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即穆斯林公社。公社成员都以兄弟姐妹相待,禁止相互仇杀,公社内外事务都要听从穆罕默德的决定。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此后,半岛各部落纷纷遣使麦地那,承认穆罕默德的统治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二、阿拉伯帝国

(一)穆罕默德逝世后,他的继承者继续扩张,北进叙利亚,东灭波斯,进而征服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兵锋直抵中国唐朝边境;年击败唐朝大将高仙芝的军队,控制了中亚大部分地区。在西线,他们攻克埃及,横扫北非;在西南欧洲的战场上,阿拉伯人长驱直入,占领了西班牙,接着越过比利牛斯山,为法兰克王国军队所阻。

(二)至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形成。它的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伴随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向阿拉伯半岛以外广泛传播。

(三)阿拉伯帝国实行政教合一的哈里发中央集权统治。哈里发为专制政体的最高首领,集政权、军权和神权于一身。

(四)年,蒙古人攻陷巴格达,帝国灭亡。

三、阿拉伯文化

(一)年,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设立“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为延揽翻译人才,哈里发以黄金支付稿酬,其重量与译著重量相等。于是,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阿拉伯学人创造了有自己特色的阿拉伯文化。

(二)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完整的代数学也是阿拉伯人创造的。《医学集成》和《医典》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医学领域的经典。脍炙人口的《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

(三)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马其顿王国)、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第五单元走向近代

单元概要

1、14、15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工商业萌芽并逐步发展。

2、手工工场与租地农场的出现,促进了西欧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3、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精神领域的反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4、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世界各地区相互隔绝的状态,推进世界市场的形成。

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一)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各地纷纷开展垦殖运动,垦殖者成为这些地区的新主人,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耕种。这些地区也仿效城市,成为具有独立司法和行政自治权的地区。

(二)随着法律的规范,在西欧越来越多的地区,劳役被固定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庄园制度逐渐衰落和瓦解的过程中,农民也逐渐获得对自己剩余产品的支配权。

(三)庄园制度下的小块土地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生产经营活动,于是,在一些地方,领主通过转让、联姻、继承、买卖等方式,将土地集中在一起。14世纪中叶以后,越来越多的领主出租直领地,他们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参与生产管理。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购买其他佃农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他们采用新的生产方式进行经营,雇佣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

(四)农产品的富余,加上城市需求的增加,使得更多的农产品和畜产品得以进入市场。一些商人将在乡村市场收购的商品运到更远的地方。

(五)这一时期,手工业也不断发展,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另一方面他们更多是为市场而生产。为了缴纳封建赋税,农民也在家里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从事手工生产。农村出现了分散的手工工场。后来,这种分散的手工工场逐渐转向集中的手工工场。

(六)商人不仅向雇佣工人提供原料,而且还提供统一的生产工具,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

(七)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了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

(一)13、14世纪,欧洲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大多数贵族不重视或没有能力经营自己的地产,将其抵押或变卖,以偿还债务或应付开支;富裕农民、骑士等通过各种手段不断集中土地,以新的经营方式控制了生产、交换等环节,还控制了乡村行政事务,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

(二)城市中,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富商巨贾还投资乡村、置办田产,采用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他们与贵族联姻或成为官员,抬高自己的身份,其政治权利也不断扩大,成为强化王权所需要的政治力量。

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

一、文艺复兴

(一)时间:14世纪中叶。兴起地点: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根本原因:工商业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斗争对象:罗马教廷与封建束缚。

(二)主要主张: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他们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

(三)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四)性质:文艺复兴是一场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这场运动采取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但对古典文化并非是简单的“复兴”,这其中有继承,更有创新。

(五)作用: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延续了近年之久。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文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他们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二、代表人物

(一)但丁:文艺复兴的先驱,他的长篇诗作《神曲》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分。作者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把许多主教、僧侣甚至教皇都打入地狱,表达了市民阶层的感情与理想。但丁与彼特拉克、薄伽丘并成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

(二)达·芬奇: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兼艺术大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工程师和发明家于一身。达·芬奇最大的成就是绘画,其作品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代表作是《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他与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并称文艺复兴“美术三杰”。

(三)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生活理想。

第15课探寻新航路

一、探寻新航路的热潮

(一)原因:

1、随着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发展,欧洲市场需求逐渐扩大,商品经济日趋发达。新生资产阶级渴求开拓新的贸易市场。

2、来自东方的丝绸、香料、瓷器、宝石、布匹等商品在欧洲市场极受欢迎。《马可·波罗行纪》的描绘更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无限想象和向往,欧洲社会出现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saerwaduo.com/ssswdcy/6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