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的胡子都是向下的两撇只有达利是向上的??

上学时在校图书馆借过一本《我的秘密生活》,白皮,是绝版书,记得还附有《一个天才的日记》。这个天才就是达利。其实书的原名应该是《萨尔瓦多?达利的秘密生活》,近日旧书摊淘了本,同一本书,又改叫“达利自传”了。?

我对绘画一窍不通,更不懂什么超现实主义,达利的那幅名作,软塌塌挂在树枝上的钟表,虽然看一眼就不会忘,一如达利中年后那两撇标志性的向上翘的胡子,但不知道好在哪。不过传记是可以一读的,哪怕传主的领域与你现实的职业毫无关系。君不见拿破仑传毛泽东传历来是书店的长销书,难道那些读者都有志于雄图大举?艺术家的传记,尤其是自传,其实可以当非正常人类精神分析案例,至少看了能知道什么叫自恋。达利此书从子宫里的回忆谈起,(“我想我的读者们已经不记得或者只是依稀记得自己出生前在母亲子宫里度过的生命中极其重要的时刻。可是我记得,我回忆起这个时期,恍如昨天。”)之后的人生一路横冲直撞,让人眼镜大跌。?

22岁即将从马德里美术学院毕业时,达利因煽动学生闹事被学校开除,同年去巴黎见毕加索,每天早起站阳台上对着镜子喊:我是天才我是天才!以不让自己发疯。(达利去法国拜访他的西班牙前辈的过程是这样的:“先生,我今晨抵达巴黎,没去卢浮宫,先来看您。”毕加索应声答:“你做的对!”)

达利有句名言:我与疯子之间的唯一区别在于,疯子就是疯子,而我不是。这当然是他后来成名后的“名人名言”,看其自传,我觉得他对自身的认知似乎还不够理性。或者说,我们之所以如此平庸,或许是因为跟天才比,我们还不够古怪??

达利8岁前从来都是在床上小便的,原因无他,就是觉得尿床好玩。如此被纵容的背后缘由也许是,他本来有个哥哥,7岁时因病早夭,所以几年后和哥哥一模一样“长着一副天才的面相”的达利的出生,无疑倍受父母宠爱。?

他5岁时在田野玩,路过一座桥,见四下无人,把身旁骑儿童脚踏车的更小的孩子连人带车推落桥下,然后一路飞奔回家,告诉大人有小朋友不小心掉桥下了。“整个下午,从房间里端出一盆盆带着血的水,那个男孩儿头伤得不轻,在床上躺了一个星期。房间里一直忙碌着,一片混乱,这给我一种幻觉般的愉悦心情。我坐在小客厅里一把摇椅上吃着樱桃。小客厅朝向入口,这样我可以看到发生的全部事情。我不记得自己对这次事件有过哪怕是很轻微的负罪感。记得那天下午,我仍像以前那样只身浪荡,还品尝了棵棵草茎的美味。”——引文中间省略了一些对景物布置的刻画,小达利一边吃着樱桃,一边还注意到躺椅的靠背扶手上盖着的钩织品上钩饰的天鹅绒樱桃,简直张爱玲的小说细节,在她笔下,那么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抵不上一件粉红绣花对襟裙袄的吸引。?

达利6岁那年,一日有彗星降临,全家人都等待着观赏,他父亲办公室的一个工作人员说从屋顶平台上可以看到,于是大家都从客厅楼梯向上跑,达利穿过门口时,看到3岁的妹妹正小心翼翼在地上爬,“我停了下来,犹豫了一秒钟,然后向她的脑袋狠命地踢了一脚,仿佛她的脑袋是个球”,这次小达利被抓个现行,他“伴随着一种由于这个野蛮行为产生的疯狂快乐”,还待若无其事地随着人流跑,被身后的父亲一把揪住。之后的罚站使达利没看成难得一遇的彗星,“这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我一生中最难以忘怀的一次沮丧”。注意,他的沮丧是因为没看到彗星。但不久后的一个下午,达利天良发现,彼时一位医生来家里为妹妹扎耳垂,达利因踢她脑袋一事“对她怀有一种发狂的柔情”,他觉得在耳朵上扎眼是一种野蛮残酷的行为,不惜一切代价要阻止它,于是,等医生坐下来,扶好眼镜准备就绪时,达利“挥动着一只掸子闯进房间,抽打在医生脸上,把他的眼镜都打碎了。那是位老年人,他痛苦地喊叫起来”。这位老人的啜泣对小达利的影响是:“从那时开始,我就喜欢生病了,那仅仅是因为我乐于见到老人那张曾经因我而哭泣的脸。”?

达利还讲了另一件他5岁时的童年经历。一次他和三个非常漂亮的女人出去散步,“我觉得其中一个女人美得都神了”(这翻译也神。顺便说一句,人文社此版是据西班牙语译的,但并不能说之前据英文版译的旧译本是转译,因达利当年写作此书就是用的英文),在一块空旷无人的地方,她们窃窃私语起来,让小达利先离开自己去玩。达利离开后,找到一个能窥视她们的合适地点,看她们要耍什么花样。“我看到她们摆起了奇怪的姿势。那个最漂亮的女人在中间,另外两个人与她只有几步之遥的距离,她们不再说话了,奇怪地看着她。她面带一种怪异的得意表情,轻轻地垂下头,两腿分开,伸得笔直,两手轻得难以察觉地撩起裙子。她一动不动,仿佛要表示在等待一个即刻发生的事件。这种令人窒息的沉静持续了一分钟。接着,我很快感到一股强烈的水流喷洒到地上的声音,她的脚下立即形成了一个泡沫样状水洼。部分液体被干渴的地面吸收了,其余部分以细蛇状的水流分散开来,分散得如此之快,连她那两只急忙闪开的白鞋都未能幸免。一块淡灰色的污渍出现了,而且很快在两只鞋上扩散开来,于是白鞋帮儿变成了吸墨纸。几乎与此同时,又有两股水流喷溅到地上。极度的羞耻感随着我奔涌的血液冲上了我的脸部。而此时,夕阳的紫红余晖与暮色交融在一起,在已经石灰化的土地上,那三个已长时间困在那里的刺眼的珍贵水洼,就像疯狂的黄玉瀑布下三面沸腾的圆鼓在鸣响。”达利同学,你画什么画啊,天生的敏感及锐利洞察力,不去写小说可惜了。?

这个事的后续是,翌日早晨,达利在池塘边又遇到那位女子,碰巧水边有只死蝙蝠,身上爬满了咬噬的蚂蚁,小达利不动声色地捏起蝙蝠,塞嘴里磕巴磕巴嚼了两口!那个美得都神了的女子发出一声恐怖的尖叫。达利报复完,心满意得地走了,虽然他“脊背上闪过一阵寒噤”。?

达利从小就渴望引人注目,此种儿童心理实属正常,昆德拉《生活在别处》开篇就描述过(凑巧,小说里的画家对哗众取宠的小诗人说:“你得知道,萨尔瓦多·达利曾经是个杰出的绘图员。”),但小达利为此不惜各种特立独行,远异常人。上学的年纪到了,他为了展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把积攒多年的零花钱全部换成毛票,然后拿着一沓一毛面值的钱去换同学手中的五分的,没两天,达利就名动全校,连高年级的学生都慕名找他换钱。听着同学间私下的议论,“不会吧,真的吗?”“他真是个不可救药的疯子。”达利心里美滋滋的,掩饰不住狂喜喊:你们都被我蒙啦,白痴们!这种事需要启动资金,并且很快会亏损到破产,于是达利又发明了一个好方法:在课间休息时,拣人群密集的楼梯过道,故意从高高的台阶上往下跳,摔得鼻青脸肿,但换来了周围同学惊异的目光,心里舒坦无比!?

达利的暴力倾向也一点没有改善,学校反倒成了他施展拳脚的广阔天地。“我的第一次攻击是对一个十三岁的男孩儿发起的。我已经观察了他一会儿,他正呆头呆脑地吃一大块面包和巧克力,一口面包,一口巧克力,他这种几乎是机械性的交替动作在我看来就是一种严重智力不足的表现……”让达利更蔑视的是,这个吃货吃的巧克力很劣质,于是他佯装在专心阅读手里捧着的克鲁泡特金悄悄靠前——达利承认他从来没读过这本书,只是封面上俄国人克鲁泡特金的肖像以及书名《夺取面包》让他觉得极具颠覆性,它可以用来让他在走过的时候引起人们的兴趣。那孩子也确实看见了他,但没作他想,继续狼吞虎咽。“我掂量了一下,决定了我要做的事情。我接近他的时候,还为自己的精心策划而自鸣得意。我仔细地观察了他可怕、笨拙的吃相,特别是他吞咽时的样子之后,向他狠击一记耳光,把他的面包和巧克力都打飞了,随即我拼尽全力跑掉了。那个男孩儿过了好大一会儿才明白发生了什么,当他明白后想追我的时候,我已经跑得很远了。我看到他弯下身来,捡起他的面包和巧克力碎块。”

这种未受惩治的成就感使达利的此类攻击行为演化为欲罢不能的经常性施虐的痼疾。又一次,达利选中一个学小提琴的学生作为攻击目标,“他个子很高,比我高得多,不过他很瘦,面色苍白,病怏怏的。他那瘦弱的样子让我认为他不可能对我做的事情产生强烈反应。”达利自以为知己知彼,一直在静候时机。终于,小提琴手离开周围的同学,把小提琴放在地上,蹲下身系开了的鞋带。天赐良机啊,他那个姿势又是多么适合挨踹,达利毫不犹豫上前对准其屁股狠踹一脚,又双脚蹦到小提琴上,踩成了碎片,“紧接着,我像兔子一样奔跑起来”。但这次达利失算了,那哥们迅速反应过来,迈开大长腿,穷追不舍,比兔子跑得还要快。“我马上就意识到我输了,我估计我如果全力抵抗肯定是徒劳的。我猛然停住脚步,跪下来,哆嗦着请求他原谅。”妈呀这前后反差有点大,震惊之余,很难不笑出来。结果是达利请求拿巨款作为赔偿要对方放过自己,可那孩子报复心切根本不为所动,揪着达利一顿胖揍。达利夸张的嗷嗷惨叫吓坏了小提琴手,以为他要被打死了,才扔下他跑掉。?

这个事到这里并没有完。因动静太大,吸引了密密麻麻一群学生,恰巧达利的文学老师正好经过,他上前问怎么回事。达利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我刚刚踩碎了他的小提琴,而这是为了得到一个无可辩驳的最终证明,那就是绘画高于音乐!老师和同学似乎都认为达利为了绘画还是音乐孰更高一筹而起的艺术争执是合乎其身份的,只是不解他是怎么做到的。达利指着自己的鞋子道:“用我的鞋做的。我知道对大多数同学甚至大多数老师来说,这毫无意义,但我可以向您保证,我的鞋对此有着与众不同的见解。”然后达利在老师若有所思的当儿潇洒离去,只留下一个一瘸一拐的孤傲落寞的背影。?

在美院就读时,老师让根据模型画哥特式圣母玛利亚塑像,达利别出心裁,目不转睛地对着模型认真临摹,但笔下画的却是一个天平,且每个细节都完美无缺。收作业的时候,老师站在他身边一言不发,达利以肯定的语气说:“也许您和其他人一样,看到了圣母玛利亚,可我,看到了一个天平。”——这个似乎有点“弱”,还比不上我们的艾未未。艾八〇年前后在北京电影学院读书时也是天天对着石膏像画素描(好像是导演必修课),一日突然念起:天天画这些有他妈什么意义?你画得比拉斐尔还好又有何前景?!遂把教室里那些摆着怪异姿势掷铁饼的大卫砸个稀烂。这事肯定不会不了了之,在学校勒令退学的通知未下达前,艾主动递交离校申请,远赴美国。数年后,成了纽约黑白两道通吃的人物——论艺术成就,随便一玩就是当代世界艺术家前十。不说他那些雕塑和行为艺术,仅说建筑,浙江金华义乌江观潮大坝就是他设计的,简约古朴。在20年前国内房地产刚起步时,潘石屹在北京长城脚下用水泥盖的冰冷硬挺的公社景观,就是艾的创意;潘被艾未未忽悠后投资的这个今天看仍极具先锋味道的楼盘,若干年后会成为后现代建筑史上浓重的一笔。就不说国家体育场“鸟巢”了,喜爱艾未未的人恨不能把全部成果归他,讨厌他的又说跟其全无干系,其实此两说都不是实情。再论“黑”的:当年曼哈顿那些不务正业靠各种暗活(敲诈行骗抢劫偷盗)为生的黑人对其服服帖帖。他住的那个地下室后来成为《北京人在纽约》的拍摄场景,80年代大陆最早一批迈出国门的几乎所有艺术家导演们去美国都先找他,艾未未俨然纽约的地头蛇大哥,一如东京歌舞伎町之于李小牧。王朔讲他们曾结伴游欧洲,一行人就凑了一万欧元,过几天花的剩千把块钱了就交给艾未未,艾找个附近的赌场一头扎进去,一坐一个通宵然后拎着赢的几万欧元出来。这是一般人干的事?!他们竟然就靠此法逛了半个月欧洲。换句话说,艾大胡子完全可以靠赌为业,那些天天买六合彩幻想发家致富的憨瓜都弱爆了,他后来离美归国后说起在美国多年最感动的事,其一即是在他都忘了自己生日时而大西洋赌城每年都雷打不动地寄生日贺卡给他——你品品,世界级的大赌城如此对待客户的背后是多少传奇故事??

其实达利、艾未未这号人物,学校教育或者说学历已经对他们没有意义了。倒是现在多少靠埋头做题念个学位的孩子,毕业后生存能力极差,各种焦虑,天天失眠,大把掉头发,我身边都有年纪轻轻吃镇静药物的,除了工作压力大、老板是傻缺、同事太奇葩、体制有问题、前途无指望、社会太冷漠、家庭无温暖(你看,都是外界的错),是不是也应该静下心想想哪里出了问题?至少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出了问题?我认识有小学初中语文老师连《红楼梦》《聊斋志异》都没读过,我倒不是说一定要看这些,教育本就不是传授死知识的,整天摇头晃脑把李白是诗仙杜甫字子美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是《艺文类聚》背得滚瓜烂熟我不认为有任何意义,但作为语文老师连这些推荐学生必读的基本文学书自己都沉不下心去读,别的方面又能有多自觉或自律?真的能在道德品质和人生态度上给孩子以榜样?绝的是,虽然不读原著,丝毫不妨碍能答对所有相关题目,还能把这门绝技薪火相传。如果我们教育出的学生都拥有的是这种技能,不能不说也蛮厉害的,简直神乎其技。这样的后果是,十几年学下来,既没养成好学深思的习惯,也没有纯粹宏远的志向,有的是各种投机各种钻营只看眼前既得利益,即便是考试也是靠考前熬夜突击应付过,反正混到文凭就完事,毕业后闯入社会不如意了只恨世风日下自己怎么就没赶上好时候,你看八十年代黄金时代的大学生多吃香。——恕我直言,对这种人的抑郁,我没有任何同情感。如果这些人拥有他们所想的一切,位高权重财富丰沛,我一点也不相信世界会变得更美好。你瞧瞧人家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拥有博士学位的卡夫卡,人一辈子本本分分做小职员,抽空写点东西,不为赢奖金,不为评职称,只为自我救赎。

半个多世纪前,夏丏尊叶圣陶二先生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犹苦心孤诣为中小学生撰写故事体的《文心》,以正世道人心。两位教育家念念不忘教导孩子从平时踏实认真的读和写开始,要会带着思考阅读,遇到问题主动查找解决之道,“忠于创作(此二字应引申为各行业之劳作)就是忠于自己”。他们特地指出一种怪象:对于文学作品还不曾认识,既没读过若干小乘、大乘的经典,也没读过周秦诸子唐宋人集子,却去读文学史,徒然知道一些“作家”、“派别”、“源流”、“演变”,这完全是隔靴搔痒。何谓唐宋八大家?何谓公安体、竟陵体?五言诗起于何时?词源于何体?这种学校常见的考试题目,跟是否懂得文学压根无关。“这些常识是工具书上所备载的,一个学生如果回答不出这些题目,他只须翻开《辞源》来一查便知道了。那么,回答得出无异于证明他曾经查过《辞源》罢了。比较起‘人体常温为摄氏三十七度’、‘居室须常开窗以通空气’那些常识来,这些文学常识便见得毫无实用的价值。倘若破费了好多的功夫,专为求得这样毫无实用价值的常识,可说全无是处。”这些当年战火纷飞的岁月针对中小学生的指导,我们今天中文系专业的大学生看着亦应赧颜吧?二位先生的意思其实就一个:做任何事都要切实修习,而非做空泛的功夫,归根结底,掌握知识是为了跟社会经验结合起来,触类旁通,而不是以拥有死知识沾沾自喜甚而还自觉高人一等。

30年代的达利与妻子加拉帅得一塌糊涂他那两撇小胡子是40年代开始蓄的此后遂成达利之“防伪标识”

趁早打住,不引了。其实一个艺术家,终归看的是成绩,上面没有提的是,还是美院学生时,达利跟同学打赌,他要准备一幅画,连画笔都不用碰画布,去参加绘画有奖比赛。他把颜料从一米外泼到画布上,完成了一幅图案和颜色都恰到好处的点画派作品,如愿得了奖。顺便再提一下达利讲的他被美院开除的原因:一次艺术史考试,欲好好出一番风头的达利,随机抽中的题目正是他最喜欢论述的,但他站起来对着评审委员会的三位老师和满教室惊得目瞪口呆的学生,说:很遗憾,由于我比这三位老师聪明不知多少倍,我拒绝接受他们的考试,我太了解这个题目啦!结果他被带到纪律委员会,从此结束了求学生涯。其实这不是主要原因,个中详情就不说了。鉴于上述小达利的事迹容易引起人的不适,尤其可能会联想到校园凌霸等恶性事件,最后举两件别的事:

达利25岁时遇到大他11岁的妻子,之后两人携手度过整个漫长一生(加拉于年先离世,活89岁。达利逝于年,85岁),不离不弃。?

达利最终的遗嘱,把自己三百六十亿美元的遗产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往期链接:非普通读者

李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saerwaduo.com/ssswdjd/8926.html